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9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莱辛的《拉奥孔》,在经院式的刻板僵硬的形式主义风占统治地位年代脱颖而出,他以生动的例证和富有激情的论战姿态批驳了“诗画一律”的传统理论,将诗学研究的中心从死板板的形式转向流变不居的生活。莱辛的理论,犹如“树上的果子”,充满了“鲜活的自然气息”。  相似文献   
52.
《又来了,爱情》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晚年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结构并不复杂,有两条平行线索,讲述了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位女性。一位是朱莉·韦龙,19世纪法国殖民者种植园主生下的私生女的情感生活。小说中另一位女性的故事却因朱莉·韦龙逐一展现给读者,形成了小说中的另一条叙事线索。主人公——65岁的萨拉是一位编剧,  相似文献   
53.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在2007年被请上了诺贝尔丈学奖的领奖台。她的作品中有对殖民主义和妇女自由关系的探讨,有对两性关系和妇女自由关系的探讨还有对中年妇女生活的探讨。该文介绍了她的传奇人生,对《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本》和《黑暗前的夏天》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自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4.
本文旨在“挖掘”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喷泉池中的宝物》。小说主人公在追寻自己生命意义(即“宝物”)的过程中经历了美的发现、秩序的破坏与重建、意义的颠覆和重构。“宝物”对于米润是启迪自我,寻求存在,而于伊甫瑞姆则是美与和谐。如果说他们生命直线的第一次相交导致了彼此从对方身上寻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第二次则毫不留情地彻底消解了意义。小说在反复的解构与建构的张力中延伸开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暗示了生命应有的无限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5.
作为当代最丰产的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以其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作品赢得了世界声誉。文章从最初的译介、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特征四个方面介绍了多丽丝.莱辛在中国学界的接受和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56.
钱钟书博学多才,学贯中西,被学术界尊崇为“文化昆仑”。时下,一些学者对钱钟书的学术地位质疑,认为钱钟书治学多是“吊书袋”,在学术上没有重大建树。本文对此持不同的态度,并以钱钟书读莱辛的《拉奥孔》后所著的两篇文章为例,探究其治学门径,认为钱钟书治学严谨,对前人理论采取了“述而有作”的态度。将钱钟书与同时代的学者朱光潜、王朝闻等作比较,更能看到其睿智的光辉  相似文献   
57.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当英国女作家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在全世界传遍时,这个还差一周就满88岁的老太太,正在伦敦家附近的小市场里闲逛。莱辛曾在租来的公寓中度过了大部分成年时光,直到约20年前才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每个人都说我应该有一些什么东西,可有了房子之后我却将  相似文献   
58.
莱辛的《拉奥孔》无疑是讲座诗与画各自特点的杰作,但其中存在两个挥之不去的怪圈,其原因乃在于他所持的时间观念以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为基础,而其空间观念则是牛顿的绝对空间,这造成了莱辛迷误。苏轼论诗画一律,所持的时空观与莱辛大异其趣,其间更多的是禅机的流露。中国人的时空观念似乎与西方人有很大差异,但如果片面强调某一方,无疑会影响中西对话。莱辛的理论属于创作论,苏轼则更多地考虑艺术与宇宙的关系,两人的理论之出发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所以,其理论并不矛盾,反到是替人们准备好了一个结合点,以便我们能更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9.
由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多丽丝·莱辛缺席颁奖典礼。日前,诺奖官方网站全文刊载了她的获奖致词。在这篇名为《未获奖者致词》的文章中,莱辛呼吁人们不要沉溺于电视和网络,因为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致词中,莱辛对比了津巴布韦简陋教室里的孩子对书本的渴求,  相似文献   
60.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对莱辛的研究是在自己的文化诉求中展开的。20世纪50年代,莱辛被译介进中国。在当时读者眼里,她是一个进步的共产主义者。八九十年代,研究多数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21世纪初莱辛思想中的神秘主义成为该阶段研究的热点。综观莱辛在中国的接受,其研究明显体现出自己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