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教育   45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棉花被     
杨绯红 《少年月刊》2013,(Z1):64-65
大风过后,法桐的叶子落去许多,枝桠间能看到透明的蓝色天空,像水洗过一样,散发着初冬的微寒。早晨的短暂忙乱随着孩子的出门关门声结束,屋子里安静下来,我开始收拾。想着夜里睡梦中仍能觉得脚很冷,遂打开柜子,把一床厚厚的棉花被拿出来晾在阳台上,一会儿太阳升起来晒热它,晚上就  相似文献   
23.
《宜宾学院学报》2016,(9):82-89
南丝绸之路上的宜宾具有栽桑养蚕的良好自然条件,蚕丝业是清代叙州府长期以来传统性的一项重要产业。清代民国时期宜宾是四川重要的生丝原产地之一,是南丝路上生丝和丝制品重要的购销集散中心。但至清末,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宜宾蚕丝业远远落后于近代丝绸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为了适应南丝路上国际贸易的要求,民国时期宜宾以筠连为中心进行了蚕桑改良;云南商帮进入宜宾开展丝茶贸易,投资发展蚕丝业,也为宜宾蚕丝业注入了活力。清代民国时期宜宾蚕丝业为川滇经济的发展和古南丝路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4.
随着对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日益关注,人们对服饰面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服用舒适还要性能优良,因而不断研制出功能各异的新型纤维也就成为了科技工作的前沿课题之一。在当前国际国内的研究热点中,各类蛋白质纤维研究得最为活跃。蚕蛹蛋白纤维属于再生动物蛋白纤维的一种,将它与丙烯腈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得到的纤维既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穿着舒适性,又具有聚丙烯腈纤维的优良性能,但有关该类纤维的染色性能和工艺方面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5.
春暖花开,桑芽儿也露出了笑容,一年一度的养蚕活动又开始了。孩子们露出了一张张笑脸,他们有的准备好了毛笔和养蚕的盒子,有的准备好了禽羽,还有的准备好了相机和彩笔。透过孩子们稚嫩的笑脸,看到了他们对养蚕活动的浓厚兴趣。怎样让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得到升华,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针对教材的安排和孩子们的认知特点,我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巧设以下三个实验,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6.
倾诉     
是有过那种颤动,像一滴露珠滚进蔷薇花蕊,像脚步悄悄地移近深渊。轻微地,轻微地屏住呼吸……刹那间,世界变得那么静寂。这时,只愿把自己交给孤独,来平息那缭乱的心,来享受这种颤动。怕扯断了这极细的蚕丝,怕偷走了这美好的秘密,怕碰破了这熟透的葡萄。  相似文献   
27.
28.
苏南养蚕植桑起于何时,史无可考,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吴越先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饲养家蚕了,在吴兴钱山漾遗址、河姆渡遗址、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等地发现了家蚕丝织物和纺织工具,充分说明苏南养蚕历史的悠久.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丝绸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固守江东的孙权曾专门颁布“禁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的诏令.隋唐时代,江南丝绸业发展更快,据《吴郡志》载唐之土贡,考之《唐书》所贡,有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布.明清苏州丝绸生产不断向周围农村地区扩散,促进了江南市镇的兴起.据清《吴江县志》、《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而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  相似文献   
29.
《聊斋志异》中的《画皮》所说的人皮面具令人毛骨悚然,但对于烧伤科的医生来说,人皮却是很重要的宝贝。来自苏州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开始了一项全新的实验,就是利用丝绸提取的丝蛋白与人类干细胞相结合培育仿生皮肤。如果成功,那么将来的烧伤病人想要用多少皮肤就可以用多少皮肤,且不用再忍受植皮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30.
四川盆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人文智慧积淀,造就了"天府之国"的美丽传说。如果说大量出产的水稻、蚕丝、生铁和盐奠定了蜀地农耕社会长期高水平发展的生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