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9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已经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7个,其中,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9 000—8 500B.P.)、兴隆洼文化(8 200—7 200B.P.)、富河文化(7 200—7 000B.P.)、赵宝沟文化(7 000—6 400B.P.):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6 500—5 000B.P.)、小河沿文化(5 000—4 000B.P.);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夏家店下层文化(4 000—3 500B.P.)。从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看,距今5 500—5 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率先进入初级文明社会,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迈入高级文明社会,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2.
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尚玉传统,追根溯源,与史前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密切相关,红山文化的玉器,与兴隆洼文化玉器一样,都是当时社会政教礼仪生活的产物,史前西辽河地区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玉器群与中华礼制文明的内在关系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3.
西辽河断流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所致。其中降水,径流及水利工程等是主因。长期断流必将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应从全流域的角度,重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24.
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利用ArcGIS9.2软件平台,对1995年和2005年两期L andsat TM、MSS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取了西辽河流域10年间隔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资料,分析了西辽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及空间转移规律。研究结果显示:①1995年和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覆被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面积分别占全区的2/5和3/10,10年间土地利用整体特征并未发生重大改变;②西辽河流域绝大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发生在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3个地类,三者的变化绝对值约占全区的93.77%;③10年间北方农牧交错带各种土地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转移变化,其中草地是变化最剧烈的地类,共有7900.57km2草地转出和5417.20km2其它地类转入草地;④政策和人口增长可能是西辽河流域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5.
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利用ArcGIS9.2软件平台,对1995年和2005年两期Landsat TM、MSS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取了西辽河流域10年间隔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资料,分析了西辽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及空间转移规律.研究结果显示:①1995年和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覆被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面积分别占全区的2,5和3,10,10年间土地利用整体特征并未发生重大改变;②西辽河流域绝大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发生在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3个地类,三者的变化绝时值约占全区的93.77%;③10年间北方农牧交错带各种土地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转移变化,其中草地是变化最剧烈的地类,共有7900.57km~2草地转出和5417.20km~2其它地类转入革地;④政策和人口增长可能是西辽河流域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6.
文章对西辽河平原的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及水质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27.
关于西辽河通辽站断面以下河段断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辽河断流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所致。其中降水、径流及水利工程等是主因。长期断流必将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 ,应从全流域的角度 ,重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