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694篇
科学研究   368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148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45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樊斌 《新闻知识》2006,(10):13-15
一、引言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我国没有出现过新闻诉讼案件。即使有新闻纠纷,也都是经过行政机关如新闻媒介的上级主管部门加以解决,或新闻单位和有关单位和个人私下解决。几十年来,我国的新闻机构基本是由机关报和国家电台、电视台组成的,不少新闻机构习惯于充当“工具”“喉舌”,受众也习惯于从其中找结论。如果有谁对新闻机构的报道有异议,那就说明你是敌对阶级。在强大的国家新闻宣传工具面前,个人和其他法人组织是不能提出异议和质疑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另一方面是由于新闻机构没有摆…  相似文献   
22.
恶意诉讼,也有论称为恶意不实诉浍,或诉讼欺诈,足当事人滥用诉权,企陶通过损害对方当事人、第三方合法利益而谋求不当得利而提起的诉讼。简言之,恶意诉讼是当事人基于恶意提起的诉讼行为。从本质上看,恶意诉讼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特殊性表现在,当事人借助诉讼的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的目的,企图用台法的形式为非法的内容遮羞。我国学起草的“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中将恶意诉讼列为17种侵权行为之一。  相似文献   
23.
读者来信     
应让再审成为独立诉讼程序;取消“限小”无法规冲突;腐败“路线圈”是另类举报;“非法定福利”缺失是企业软肋。  相似文献   
24.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以完全或部分不公开职业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活动。目前,隐性采访在我国新闻实践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此也引发了关于隐性采访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争议,也使新闻机构面临越来越多的侵权诉讼。如何正确把握隐性采访的尺度,避免陷入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的禁区,是新闻机构必须认真思考并妥善加以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隐性采访要重视政治性导向,要通过事实真相的报道反映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使人通过新闻报道迅速领会媒体在宣传什么,反对什么。…  相似文献   
25.
阿劲 《记者摇篮》2006,(7):16-16
一是新闻报道中内容失误,这是最主要的新闻侵权类型。新闻报道内容失实即主要内容、基本内容贬损他人名誉,造成社会评价降低。  相似文献   
26.
最近,看到一份陕西省记者生存现状调查,结果显示75.4%的记者在采访中曾遭受辱骂、诋毁,42.2%的记者因舆论监督报道遭遇过打击报复。同时,暴力.恶意诉讼、地方保护.黑势力、官僚主义也在侵蚀着记者的权益和安全。  相似文献   
27.
从8月28日到9月3日.台湾富士康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的”名誉侵权案”.经历了从索赔3000万元到1元.到双方握手言和、富士康撤诉的令人瞠目的戏剧性过程。  相似文献   
28.
“草民”董坚的坚韧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眼协会”申请了六年而不能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后面是成百上千的中国民间组织面对的无奈现实[编者按]  相似文献   
29.
杨帆 《记者摇篮》2006,(4):27-29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律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新闻侵犯名誉权的诉讼案件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人民群众同新闻机构打官司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这种趋势从总体上看,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公民已经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但从个别案件来看,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当事人对什么是新闻侵犯名誉权,什么是正当的舆论监督分不清楚,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由于新闻法尚未出台,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寻找新闻单位在报道中的一些失误,通过诉讼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三是有些人想利用法律关于保护名誉权的有关规定作为…  相似文献   
30.
随着公民们法制意识的日益增强,摄影记者面临的法律“地雷”,正变得更加“易爆”。精彩照片的背后,也埋着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