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68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62189篇
科学研究   4006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273篇
综合类   1795篇
文化理论   91篇
信息传播   2334篇
  2024年   732篇
  2023年   2802篇
  2022年   3562篇
  2021年   5457篇
  2020年   6456篇
  2019年   8940篇
  2018年   4266篇
  2017年   6714篇
  2016年   7745篇
  2015年   8349篇
  2014年   18316篇
  2013年   16265篇
  2012年   17609篇
  2011年   25027篇
  2010年   20582篇
  2009年   17234篇
  2008年   16567篇
  2007年   11179篇
  2006年   12771篇
  2005年   11821篇
  2004年   17634篇
  2003年   11551篇
  2002年   7440篇
  2001年   4987篇
  2000年   5604篇
  1999年   435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王凤 《青海教育》2004,(1):40-41
《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我们将如何落实《语课程标准》,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相似文献   
82.
沈雅源 《学语文》2002,(6):18-18
阿长是鲁迅笔下一个旧式女人的典型。作为回忆性的艺术形象,鲁迅有意避开了惯用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写法,差不多采用纯白描的技巧,用“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全部事实,把阿长与她的故事和盘托出,成为教者动心、习者受益的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讨阿长身上的“人气”。  相似文献   
83.
马海芳 《陕西教育》2009,(10):39-39
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词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为什么我们陕北的民歌能够久唱不衰,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互动、人与景互动、人与物互动。在一系列的互动之中。陵北民歌完成了它的传承、发扬、延续,其生命力就在于“互动”二字。  相似文献   
84.
索质教育的步子越迈越大,作为语言教育的主导学科语文,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呢?  相似文献   
85.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途径既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同时,又受到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信念、情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86.
汉语言是丰富的、多彩的。语文课不要讲得过透,必须为学生留下个性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87.
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一门艺术,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敞开胸怀,高瞻远瞩,放开步伐,积极去吸收新鲜血液,不断充实,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88.
通过教育目标、评价体系、培养个性、学习方式、课程设计维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实施、改革的内容和范围等方面的不同 ,来表明新课标的科学性、时代性、国际性、基础性、选择性等特点 ,从而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使我们顺利地将这次新世纪的教育改革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89.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考查语句连贯衔接能力的题目频繁出现。这类题目难度较大,考生的得分率一般都比较低,因而考生有必要掌握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和技巧。那么,解答这类题目从哪些角度入手呢? 一、话题统一所谓话题统一,是指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讲述的话题或陈述的对象前后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90.
王虎森 《学语文》2002,(1):13-13
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第一课第二篇短文是《热爱生命》,作者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蒙田。短文第二段要求背诵,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下面这几句话: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