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苏东坡谪居黄州,躬耕劳作,放浪山水,斋居修炼,凤凰涅槃,物我为一,产生了标志文艺创作高峰的二赋一词;他把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感悟,全部倾注在赤壁清风、明月、江水里。在《赤壁赋》中,通过"逝者如斯"的水,"盈虚如彼"的月等自然风物,及其"消长"、"有无"、"盈虚"、"变与不变"等对立统一的诗般哲理,揭示了人类生命轮回周期律,推出了"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一生命永恒的东坡范式。  相似文献   
192.
到了宋代,书法艺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知名的书法家。他们往往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都有建树,综合素养很高,并且个性鲜明,留下了不少杰作。而在传世的宋代书法作品中,有一件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193.
朱杏枝 《学语文》2008,(6):35-35
黄州城外濒临大江的赤壁矶,只不过一红色的山冈,略无草小,由于遇上了才情超迈、旷绝古今的苏轼,才借助他的《赤壁怀古》词和前后《赤壁赋》而名扬天下。这是一个江山因才子美文而传的例子。赤壁江月静静的照耀着亘古以来奔腾不息的大江,阅尽了人世的沧桑.或许她最有魅力的瞬间是因为拥有了坡仙清澈洞明的旷达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赤壁遇苏轼也是江山之幸。  相似文献   
194.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是苏轼贬黄州后于元丰六年(1083)写的一首小诗。  相似文献   
195.
从《前赤壁赋》为代表的黄州诗文产生的背景、作者的心境及本人个性等方面探讨这一时期苏轼作品的情感基调,我认为决不能孤立地强调苏轼的豪放与旷达。苏轼不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入世的苦痛与挫折令他像常人一样失落与忧愤;而他超出常人的本领则是化解苦痛,自我解脱,达到心灵的宁静,从而走出苦痛,寻找快乐。  相似文献   
196.
入蜀记     
沈燕 《当代学生》2012,(18):38-39
十九日。早,游东坡①。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  相似文献   
197.
读多了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人物传记,读一下苏轼的《方山子传》(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顿觉阵阵清风扑面而至.这篇372字的人物传记,采用的是小品文写法.状离别十九年猝然相逢于黄州岐亭的友人陈慥大半生之际遇,文势曲折,波澜迭起,笔墨传神,须眉皆动.苏轼一生所作人物传记凡十三篇,即在苏子所作传记中,《方山子传》亦属破格变调之作.从人物传记这一大视野下观照此篇,颇多可玩味之处.  相似文献   
198.
随着黄州城市化加快发展,黄州城郊的农业虽然在继续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障碍,必须改变发展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向,使农民从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一部分从事非农产业,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升规模效应,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持续性经营。  相似文献   
199.
先请看原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似文献   
200.
<正>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47岁,这一年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个年头。是年三月七日,苏轼去黄州东南三十里沙湖(亦称螺蛳店)看田,因生活所迫,他想买几亩水田,有朋友作介,这次他是前去看看是否能买。途中遇雨,一行人都被淋湿,苏轼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