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9篇
科学研究   1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决定了跨专业、跨学科培养的重要意义。毕业设计(论文)是整个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该环节综合训练学生运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简要介绍了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在探索实践工程与艺术结合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特别是将生物医学电子工程技术与产品艺术设计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22.
跨专业毕业设计是毕业设计的一种形式.本文结合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介绍了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意义、选题、指导、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及网络在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中的作用.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使学生具有跨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直接或间接帮助学生的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校企联合的毕业设计中,密切联系了学校和企业,有利于学生在该企业就业或获得该企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23.
运用质化研究方法,通过与三位跨专业考取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考研的动机,对心理学这个专业的感受以及将来的职业安排,从个体的角度再现了他们内心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24.
目前,跨专业研究生的学科交叉优势突出,通常具有较高的专业学习兴趣,但与非跨专业研究生相比,在专业知识理解层次和学术能力水平上尚有较大差距,对新专业的认同感及自信度不高,较难破除原有固化思维的障碍,易导致专业适应性差。鉴于上述问题,高校应从明晰目标定位、加强过程保障、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导师作用等方面着手,采用差异化、针对性培养方式,全面提升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适应性。  相似文献   
25.
刘艳敏 《考试周刊》2009,(13):175-175
行动导向教学法关注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26.
文章在总结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及其弊端的基础上,以广西财经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为例,探讨基于校园网的跨专业综合文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7.
实训实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它对于学生获得岗位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实训实习是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对于经贸类专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接纳学生实训实习的热情不高,即使接纳也会因为工作性质、商业机密等原因,让学生接触不到核心的内容。为此,经贸类专业的实训实习是一个还待解决的问题。建设跨专业综合实训基地是解决仿真环境和模拟真实业务的不足途径。  相似文献   
28.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专业学习型社团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车协会建设为例,探索交叉学科建设学生社团的途径,解决社团发展过程中的经费、激励、指导教师和骨干培养等问题,为高职院校专业学习型社团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9.
为深入了解影响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相关因素及提高措施,选取了生涯适应力较高的15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使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结果进行三级编码分析。结果发现跨专业硕士生涯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跨考准备因素、跨考状态因素、学校因素、专业因素和自我因素共五个因素。可以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我提升和生涯准备四个方面去采取相关措施提升跨专业研究生涯适应力,使跨专业硕士生能更好的面对生涯转换和适应新的生涯环境。  相似文献   
30.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的加快,我国工科教育急需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工程实践的迫切需求,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南京工业大学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率先在土建类专业进行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跨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尝试对传统建筑工程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经过5年的实践与完善,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