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83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教学文化唤醒内蕴着对师生的潜能、文化意识、生命意识、个性解放意识的唤醒。教学文化回归生活应以人的发展为价值追求。教学文化回归生活需要重塑教师教学生活,改造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和营建生活性教学情境。当代教学文化还应激发师生主体意识,自觉履教学的人文关怀,不断开拓教学文化精神养育的空间。  相似文献   
52.
回首二十六年的教育生涯,我始终在追寻着平等交流的课堂,始终以课堂为核心进行教学研究,始终和老师们进行着真诚的对话。但。由于素养不够,我走得磕磕绊绊,得失参半。也正是清楚自己的“根基”不厚,所以一直在实着、思考着,从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很努力地去做一个思考型的实者,力争在教学实中不断自我提升。我知道有许多同龄老师早已硕果累累,而我仍在路上。  相似文献   
53.
上博简《武王阼》篇,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武王阼》的最早传本。文章通过释读以及字形分析后,就简中几处字形隶定或注释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54.
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关系的争论,产生了对教育实的逻辑、策略的关注。在关于教育实的理论研究中,分别形成了“理论实”、“制度-实”两种规范体系的分析框架。理论逻辑的特性限制了“理论实”分析框架对教育实的把握;而“制度-实”的分析框架仍然难以解释日常教育实的丰富形态。针对上述两种“规范-实”分析框架的“解释残余”,引入“表达实”的分析框架,尝试揭示教育实在与理论、政策的张力乃至和“表达”的背离中自身独特的逻辑,并重新审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和实性,其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各高职院校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实,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场所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到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的改革等多个方面阐述具体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6.
公路交通科技创新是公路交通科学技术理论和设计思想的"商业化",是把有创意的公路交通科技成果转化为可获利的公路交通商品及其产业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实活动,具有创新性、实性、社会性、历史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它包括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创新、公路智能运输系统(ITS)技术创新、道路客货运输系统及装备关键技术创新,公路安全与交通工程技术创新、公路交通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57.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载体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它以真实、具体、丰富的社会为欠课堂,让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吸收消化基本理论,培养综合素质.在高校社会实活动中,应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突出时代特点和专业特色,加强社会实的规范化管理和基地建设,积极研究和探索大学生社会实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从成人的远级境界,成人的个体资质培养,成人的社会责任履诸方面论述了《大学》培养人们民族精神气质上的恒常修价值。  相似文献   
59.
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上实行全面改革才能顺应时代需求.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上,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讨论课、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帮助学生开展课外实活动.  相似文献   
60.
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不仅包括儒家道德,也包括道家、法家、墨家及佛教的道德内容.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是“和”.它的现代价值体现在:第一,律己修身,培养个人的道德自觉性,追求一种完美的生命价值;第二,履“仁爱”,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的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