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7篇
科学研究   4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任桂珍 《收藏》2007,(10):154-154
汾酒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建馆最早、馆藏最为丰富的酒具专题博物馆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在被誉为中国酒业发源地之一的“牧童指处”——山西杏花村,即筹建了国内最早的酒文化展览馆,开始深层次地探讨和研究酒文化,探索和总结我国酿酒业的起源及其独特酿造技术;1992年,这里又筹建起华夏第一个以历代酒具为主要收藏对象的酒史博物馆,馆藏的1000余件酒器文物为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酿酒历史提供了大量物证。  相似文献   
132.
“厚积薄发”是作文成功的秘诀之一。如何引导学生“厚积薄发”呢?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诸如生活积累、感悟积累等等。现单讲阅读积累之道。  相似文献   
133.
《科技创业月刊》2005,(8):47-47
酒一直与人类生活相依相伴,我国酒的生产和消费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有关专家统计,2004年白酒产销量是311.70万千升;黄酒2000年产销量为130万千升,2004年产销量是180万千升,比2000年增加50万千升.从此看来黄酒市场容量正在逐年增加,以上产量还不包括小企业及千家万户家庭自酿的产量。用“生料酿酒方法”与老法酿酒工艺相比,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出酒率,有利于市场竞争.用生料酿酒方法酿造红酒和糯米甜酒,市场前景更为广阔。千百年来延续至今,人们重复着复杂而辛苦的酿造工艺,回报只有微薄的效益。丽水力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上千次的反复试验,一种能使生淀粉原料无需蒸煮就能酿酒的生料方法及生料酿酒曲——力克曲王由公司下属日月明酿酒新技术研究所开发成功,该生料酿酒方法获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134.
一位企业家到禅寺参拜。他问禅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了指正在淘米的小和尚旁边的米桶,问道:"一碗米有多大价值?"企业家说:"将米做成米饭,顶多值  相似文献   
135.
《成长》2005,(9):i0064-i0064
石家庄珍极酿造集团始建于1956年,至今已有49年的历史,目前,拥有资产2.3亿元,年综合生产能力16万吨。  相似文献   
136.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感觉作文难写,常常说自己"无米下炊"。其实并非真正"无米",而是这些"米"太零散,拾不起来。应该像蜜蜂采蜜一样,广泛采集原材料,方能酿造出甘甜可口的蜂蜜。写作亦是如此,只有各方面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文思如潮、妙笔生花,正所谓"厚积"方能"薄发"。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相似文献   
137.
《中国新闻周刊》2010,(11):67-67
这是一场注定的相相逢,中西两种酿造文化在平行走过两个半世纪之后,成为了相互吸引的正负极。自此,文君酒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来思考,并利用两种酒文化的融合与对接完成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138.
139.
刘言 《四川档案》2007,(3):54-54
在中国悠远的酒文化长河中,蜀酒可谓是一朵占据潮头的浪花。作为蜀酒的主要发源地和酿造基地,成都及成都名酒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颂咏不绝。 成都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蜀开明王朝时代。蜀王开明九世定都成都后,便开始酿造醴(li)酒(一种不滤酒糟的甜酒),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在成都附近出土的大量蜀国贵族青铜酒器,证明了古蜀国酿酒业的繁盛。  相似文献   
140.
安莉 《新闻知识》2006,(7):74-75
近几年来,笔者深入生活,连续采写了一些有深度的稿件,深受读者的好评,并连连获奖。如《能源大省何以拉闸限电》获得2004年陕西新闻奖二等奖,《悬河,如何叫人放得下》获得2002年第十一届全国市、区党报新闻一等奖、《布尔养产业何处去?》获2003年陕西省新闻奖二等奖。在这里,笔者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是深入第一现场才能采写出新闻精品。这是笔者体会最深的一点。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首先要求作者要深入第一现场进行调查,才有机会捕捉到读者关注的热点和读点新闻,就有可能采写出针对性较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三贴近”的稿件。以笔者采写《悬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