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5464篇
科学研究   338篇
各国文化   91篇
体育   212篇
综合类   141篇
文化理论   37篇
信息传播   85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564篇
  2014年   1041篇
  2013年   390篇
  2012年   411篇
  2011年   531篇
  2010年   468篇
  2009年   401篇
  2008年   545篇
  2007年   382篇
  2006年   308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从容闳与留美幼童这个重大事件所处时代及事件性质所具有的标志性来看,从解剖一个时代社会横断面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留美幼童在中国留学史中所表现出的先锋、示范作用来看,容闳和留美幼童的足迹是值得我们努力追寻的。有关容闳与留美幼童历史的研究,十余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现了不少值得探索的新课题。对容闳与留美幼童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相似文献   
8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引问行为"则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行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明知故犯"、"同中求异"、课堂的精心设计等手段,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而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3.
陈晓辉 《少年文摘》2011,(12):60-63
唯一的办法,就是靠近他,温暖他,然后正确引导他。即使卑微,也有拥抱梦想的权利刚接手这个被评为"全校最糟糕"班级的时候,原班主任老师对我再三嘱咐,说班里问题学生太多了,譬如小杰,内向自卑,基本不开口,哪怕你反复问他问题他依然"沉默如山"。  相似文献   
84.
曹丽娟 《甘肃教育》2020,(5):191-191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分不清“得、地、的”的用法。在“得、地、的”中,“得”的用法最为复杂,必须认真研究才能准确把握。一、如何从语义语法上区分“得”的用法“得”(dé)是会意字。右边是“贝”(财货)加“手”。由此可知,“得”的本义是“得到”、“获得”,词性是动词。这个意义自古沿用至今,它的用法大体上可以固定为以下六种:1.作动词。  相似文献   
85.
7.桐城派:清中叶的散文流派,提倡“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语言简洁平淡。因成员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和刘大櫆,代表作有《狱中杂记》(方苞)和《登泰山记》(姚鼐)。  相似文献   
86.
本文研究了一阶全微分形式不变性在多元函数微分学中的若干应用,包括计算空间曲线的切向量,求隐函数的导数(包括由方程组确定的隐函数)和多元函数的极值。  相似文献   
87.
“得”字的本义是“获得、得到”。它在先秦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主要有 :1.作为词 ,它的意义有得到、获得。在句子中充当谓语 ,带宾语 ,词性为及物动词 ;当它表“能够、可以”义时 ,词性为助动词 ,属于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在句中充当状语。 2 .作为语素 ,它表“能、能够”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 ,还表“适合、适应”义。这些功能和用法都是从“得到、获得”义引申而来。 3.它还可与“微、无”组成凝固结构 ;还通“贪” ,通“德”。  相似文献   
88.
89.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并对相关概念进行释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善问促思,疑思导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最后通过分析提出了几点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善问促思、疑思导学教学模式的提问与导学策略,以期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
晚清外交官群体,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可惜学界较少关注。令人欣慰的是,林家有教授主编的“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研究丛书之一种——中山大学历史系梁碧莹教授的新著《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04年7月出版,填补了这一重要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