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13篇
科学研究   82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568篇
综合类   42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概述了八卦洲汊道的历史演变,详细论述了其近期的演变,分析了演变特征和今后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32.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贯穿整个内丹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本是指两种相对立的力量和方面,亦可指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抽象为两类不同且相关的属性。中医阴阳学说是一个哲学抽象性更高、辩证思维更强及重视研究阴阳平衡和阴阳互根转变的内在根据和规律的医学方法论,其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一套完整的医学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3.
《易传》作为公认的哲学著作 ,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美学艺术原理 ,因此它对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到书法艺术上也是如此 ,故在此从字体的演变、结构以及书法理论史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书法艺术与《易传》的同构关系 ,并且认为传统的书法艺术理论直接受到了《易传》阴阳互动理论和“通变”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激他     
《初中生》2011,(Z1):52
356□□□□CCC@126.com:朋友小武今天说这个不对,明天说那个蠢,后天又……反正没消停过。说的如果是事实也没什么,一般都是听来的虚假故事,他却当真事传!更讨厌的是,居然很多都是他瞎编的!这么一个人,还要跟他做朋友吗?瞧你那怒发冲冠的样子。就当小武的想象力挺丰富而苦于没有  相似文献   
35.
自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西方文化、西方社会建基于二项对立这一深层结构的观点以来,寻找深层结构,并研究该结构对特定民族文化、文学及文论的建构影响,成为文论界研究的热点。中国文化创制方式、华夏民族对宇宙万物生成模式的认知模式决定着中国文化及文学、文论的深层结构是阴阳同构。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阴阳同构这一体系无所不包,在诸如中和美学、文气论、文章风格、文章章法结构等古典文论话语中,阴阳同构的深层结构在其概念的内涵外延上均有着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36.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37.
卫绍生 《寻根》2009,(4):4-8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说法,让人们对阴阳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和“道”、“神”等抽象概念紧密相连,毫无疑问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或者说属于抽象的理论或理念;“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为洪范九畴之首,所谓“初一日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它同样是对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抽象概括。到了战国时期,邹衍、邹夷总结此前出现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38.
安继民 《寻根》2009,(4):9-14
当我们把阴阳观念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时,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当我们把这种思想方法抽象为一种可以称为最简关系式的逻辑形式时,它的威力还将继续影响我们并会发扬光大。全面论证这一问题这里无法胜任,仅提出五点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9.
史明  张建芳 《武当》2008,(8):27-31
五、回身突撞 谱诀:进步炮打窝心捶,拧腰翻转肘撞心;翻身架臂急滚肘,手到身拥一抖擞。 预备式,敌我双方均以右老僧托钵式相互对峙。 我先发制人,左脚向前迈进一步置于对方右脚外侧,右脚随之跟进,下体仍保持三七步势;  相似文献   
40.
自古以来习武者非常重视养生之道,健壮的身体基础是高超武功的前提。武林前辈从天地间万物生化的整体背景上去考察人的生命活动,要求习武功者顺应自然四时的变化,调和生理与精神的关系,沟通人体各部的联系,使人体处于天人相应、内外一致的最佳状态。中华武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融入一些儒、释、道、医家的功法,众多拳种的杰出代表人物也结合本拳特点创编了多种功法,而五花八门的套路,也不约而同内外结合地向内求,意守丹田,讲究调身、调息、调心,追求松静自然,以收到不同程度的多种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