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2614篇
科学研究   167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389篇
综合类   104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22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81.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被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提升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加快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创新。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从把握辩证思维的角度出发创新计算教学模式,有助于弥补传统计算教学模式的漏洞,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性与变通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2.
本文之所谓"犯",就是重复,就是雷同,是小说创作之大忌;而所谓"避",就是避免重复,避免雷同,是小说创作中常见的方法之一。然而,高明的作者往往有意地"犯",通过"犯"而达到更高层次的"避",这也就是某些小说评点家所谓"特犯不犯"。这种"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的观点,其实是一种高级状态的辩证思维的结果。  相似文献   
83.
宋诗中的反讽现象十分突出。宋诗的语言反讽如矛盾语、悖论语和诙谐语与宋诗语言含蓄蕴藉的风格有关;宋诗的结构反讽体现为宋诗章法的转折和对比;宋诗的主题反讽则表现了宋代诗人出世与入世、浪漫与现实、悲观与乐观的辩证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84.
郑又贤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思想方法透视》一书,受到了国家社科规划办相关专家的好评。该著作所呈现出的诸多辩证特色,即整体考察与局部剖析的辩证统一、厚实内容与完美形式的辩证统一、最新成果与思想方法的辩证统一、旁征博引与极富创见的辩证统一、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则是该著作备受相关专家青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5.
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对圣贤、名著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恰当的原则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一部优秀的书稿,体例要严整,名称与内容要相符。这两点是刘知几审读的重要观点。这种观点对我们今天审读书稿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6.
读了贵刊2004年第3期刊登的《电离平衡中的辩证法》一文后笔者受益匪浅,该文作者在教学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抓住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法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促进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触动很深。但细细品味之后发现其在所举的例题分析中仍留下不少遗憾,有些问题的解释显得随意而缺乏科学性。特提出来与作者进行商榷,以使问题解释更具科学性。原题如下:(此题也是许多教参书中常引用的题目,故感觉有必要拿出来与大家商讨一下。)在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在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  相似文献   
87.
新发展阶段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以辩证思维深入分析和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提前布局、超前谋划,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北京交通大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8.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原和真诠,求真、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老子对“道”的阐释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尊道还世界的自然本色;返朴归真,实事求是;兼收并蓄,人尽其才以及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都是老子“道”论中科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89.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90.
卫绍生 《寻根》2009,(4):4-8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说法,让人们对阴阳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和“道”、“神”等抽象概念紧密相连,毫无疑问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或者说属于抽象的理论或理念;“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为洪范九畴之首,所谓“初一日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它同样是对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抽象概括。到了战国时期,邹衍、邹夷总结此前出现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