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8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47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正>国学大师陈寅恪,博览群书,被誉为是"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素有"活字典"、"活辞书"之誉。早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陈寅恪就被人们称为是"读书的种子"。陈寅恪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是同学,二人曾有交往。但从陈留下的诗文中,几乎看不到他与鲁迅的交往经历,倒是鲁迅的日记中对此有记载。陈说,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盖椁,继而成为"先知先觉"和"全知全觉"的圣人,他怕言及此事,会被国人误认为自己是鲁迅所说的无聊之徒。  相似文献   
132.
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一生主治中国古民族文化史和唐宋史,由于其博通多种语言文字,可以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成就巨大。因其独创的史学研究思想和渊博的学识,一直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具体论证了陈寅恪先生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3.
中国近现代文坛,能当“纯儒”两字的只有陈寅恪。陈先生一生只知治学,不愿为官,不关心政治.不参与党派之争;陈先生提携后进,但结党而不营私,从不搞门第之争;陈先生学贯中西,但始终以国学为自己的研究重心,他学西学只为更好地研究国学;陈先生一生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眼盲、膑足,仍坚持上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4.
年年均有新生入校,无论校园媒体或社会媒体,种种建议充斥网络,这类话题总难免流于老生常谈,总使人产生厌腻之感。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接受众人恭喜之余,大约都要接受长辈一番关于大学建议。但如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曼昆教授所  相似文献   
135.
张求会 《寻根》2001,(5):4-13
江西义宁陈氏家族,曾以孕育了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这样的政界奇才、文化大师而声名远及海外。义宁陈氏数代人从未以文化保守主义者自居,也很少对文化保守主义者或者其反对方予以公开的赞颂或贬低,之所以如此,应该与义宁陈氏不喜标榜、厌恶结党的门风大有关连。考察义宁陈氏与近代史上各主要文化保守主义流派的关系,虽各有相似、相合之处,但同中有异,并非简单的重复与雷同。为尊重史实起见,本文只得使用这样一个不够直截了当的标题。  相似文献   
136.
中考真题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争"与"不争"展现了他们的君子风范。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这样的"争"与"不争"的经历。回想这些经历,"争",或许是学习上的力争上游、辩论中的据理力争、赛场里的谁与争锋……"不争",或许是矛盾冲突时的主动示弱、荣誉评比时的随  相似文献   
137.
陈寅恪讲课     
燕子 《学习之友》2006,(4):18-18
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即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这四位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们对清华校风学风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8.
陈寅恪以中国中古史为专业,其中以唐史研究之成果最为丰硕,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元白诗笺证稿》。虽然陈寅恪研究的是传统学问,但其在史学与政学之间紧密贯通,史实的叙述中带着现实的关怀,考据的辨析和陈述中透着鲜明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9.
那时的老师     
当年,姜亮夫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听陈寅恪先生的课.总是自愧外文根底太差。陈先生引印度文、巴利文以及许许多多奇怪的字.他都听不懂,就是英文、法文,也无法完全听懂,所以感到非常苦恼。去问吧.那就要不停地问。而陈先生的身体太虚弱.天一冷就要穿上两件皮袄,怎能忍心老是问呢?陈先生书读得这样多.学问这么好。身体这么差.仍然在刻苦用功,每个星期都要进城两天,跟人家去学西夏文、蒙古文。作为学生.姜亮夫感到无地自容。可是,感到无地自容的姜亮夫。以后也成了大学问家。  相似文献   
140.
临近毕业,学生请我给他们写几句毕业留言。在留言中,我写道:“智者的一生,应该是怀疑的、冷静的,并且是自由的。你能成为一名智者。”或是:“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愿陈寅恪的这句名言伴你一路同行!”一学生看到留言后对我说:“老师,谢谢你这三年里告诉我‘思想’两字。”是啊,“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但人之所以屁得高贵,全在于他有思想。可是,我们想让学生成为一名具独立意识的人,一名思想者,而我们老师对自己又是怎样要求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