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8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47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6,(17):86-86
《北京段子》;《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陈寅恪与柳如是》;《斩首之邀》;《说舍得: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  相似文献   
202.
【观点摘要】——记者的精神就是自由的。我很认同陈寅恪的一句话:"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一个人只要坚持了这点,就是在流浪,在寻找自己精神的方向,精神永远都是在动态当中。——转型期的这头二三十年,各式各样的乱象、怪象层出不穷,超过欧美新闻爆发量的一百倍。在这个社会巨变、乱象不断的时代,最好的研究是做记者,跑一线,而不是做媒体老总。——将记者的工作放入一个大的社会人文框架中,你就能发现新闻的历史功用,单个散见的新闻报道就可以分门别类地形成一个学类、一个专项的深入研究,一种参与推动历史或部分参与历史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冷静旁观的记录。  相似文献   
203.
求真为中国史学之优良传统 ,历来为优秀史家所称道 ,陈寅恪先生在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深深令人折服。陈先生在治史基础上 ,强调对史料 ,尤其是原始史料的占有 ;在治史思维上 ,强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治史心态上 ,奉行“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在治史视野上 ,提倡“民族本位论”和“吸收外来说”对举 ,尤重“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相似文献   
204.
205.
马逸飞 《新读写》2011,(4):34-34
章太炎、辜鸿铭、钱玄同、陈寅恪、刘半农、胡适…这些响当当的名字组成了一个群体——民国教授。他们虽各有所长、独树一帜,却有着同一种风度——精神层面的独立与自由。  相似文献   
206.
宋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个高峰。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指出,"华夏民族之艺术,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叙事画的题材包罗万象,世俗化生活气息明显,道德伦理教化功能突出,同时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地域特征。可以说是宋画研究的另一个"富矿"。近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徐习文的《宋代叙事画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一书,从中国叙事画的宏观大背景出发展开研究,定格于宋代叙事画  相似文献   
207.
如果你受过良好的教育,那就结合实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它。如果你没有大学文凭,也别泄气,虽说高学历有助你的事业成功,但人生很多成功与高学历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相似文献   
208.
不久前,由公益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组织专家研制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在京正式发布。该书目包含30本基础阅读书目和70本推荐阅读书目。我刊已在上期介绍30本基础阅读书目,本期介绍70本推荐阅读书目。  相似文献   
209.
通过对陈寅恪先生《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和王晓毅先生《王弼评传》中有关高平陵政变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即魏晋递嬗背后没有明显的政治文化之争,高平陵政变背后也无显明的思想文化之争,从而揭示出:经过两汉近400年将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儒学已经积淀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思想文化。因此,高平陵政变的双方无论是在政治文化层面,还是思想文化层面,其相同处都远大于相异处。  相似文献   
210.
《先生》     
《当代学生》2015,(Z1):120
类型:人物传记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内容简介: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先生》一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以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等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