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8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47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31-134
胡如雷是陈寅恪史学的继承者,他继承了陈寅恪索隐探微的治学方法,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进一步拓宽了史料范围,重视新史料的挖掘与运用,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2.
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一系列诗学文献材料的分析,发现在钱钟书的诗学思想中,不仅一贯不主张以诗证史,而且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反对以诗证史的代表人物陈寅恪。这一桩至今未被人揭示的诗学公案,其意义绝无半点流俗恩怨,而是包含着本世纪诗学研究史中学术方法与趋向的重大信息,透过它可以看出本世纪诗学学术史中诗史派与理论派互为消长、主导潮流的关系,以及两派形成各自诗学范式及其互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3.
上个世纪90年代,一本名为<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书横空出世,引发了一系列的热潮.该书详尽描绘了陈寅恪先生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它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交往入手,涉及诸多事件和相关人物,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该书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作者陆键东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文献,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而不是局限于用一些陈旧的二手材料去写作,使整本书的可信度非常之高.  相似文献   
64.
语录     
八个字:中国主体,世界眼光。——2009年11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在停办80年后重新成立。当问及如何振兴国学院,重现当年以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清华四导师为代表的国学辉煌,院长陈来如是说。  相似文献   
65.
兼容并包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却兼容隶书之紧致端庄,行楷之飘逸秀美。他的书法作品,单个字体歪歪斜斜,毫无美感,总体却是错落有致,如同他的竹石图,不拘小节,整体却显出无可比拟的清奇秀美。书法艺术,是集宇宙之灵气的整体,独拘一隅之美的书法艺术,便失去了这份广阔的灵气。  相似文献   
66.
根据汉字的结构,可以发现汉民族的许多文化特征。国学大师陈寅恪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可见,汉字作为记录汉民族语言工具的同时,又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的载体,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下面谈谈汉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7.
陈寅恪从来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家伦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相似文献   
68.
孟祥海 《武当》2013,(3):54-54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教授之教授”。他上课不仅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诸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人,都风雨无阻地听他讲课,其他几位国学大师亦为之仰慕。冯友兰早年留学哈佛时,就十分仰慕陈寅恪。在西南联大时,任联大文学院院长的冯友兰已是位大哲学家,在清华也称得上是上乘人物,名气比陈寅恪响亮得多,但冯友兰在陈寅恪面前也是毕恭毕敬,以学生自居。每回上《中国哲学妯时,冯友兰总是恭敬地跟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里出来,一边走一边听陈寅恪讲话,直至教室门口,才鞠个大躬,然后分开。  相似文献   
69.
陈寅恪的史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可梳理为两个层面:在单纯的方法论层面,陈寅恪受到近代社会学方法的潜在影响,重视社会群体本位和经济因素,与唯物史观有一定的趋同之处;但在学术与政治交涉的层面,他强调学术独立,拒绝政治对学术的干扰,跟意识形态化的唯物史观又是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70.
《元白诗笺证稿》有两处对洪迈解读元白诗之意见予以直接的批评,颇可注意。两处批评恰关涉其对古典诗歌文本是否可解,以及如何获得一种"真解",亦称"第一义谛"的基本看法。而这一看法中,实又隐含陈寅恪本人独特的诗学研究方法,以及值得现代诗学研究者注意的学术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