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1708篇
科学研究   17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3篇
综合类   3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连线、拼摆操作等方法经历探索韦恩图产生的过程,以及解决有交集情况的"部分量"之和等于总量的过程。2.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能利用韦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2.
涉及集合与集合运算知识点的试题是每年高考试卷中"常客",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试题常考常新,浅而不俗、熟而不旧.分析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有关集合与集合运算的考题,我们不  相似文献   
23.
本文通过集合论的方法得出笛卡尔积的内域,闭包,导集的三个公式,并由此确定了笛卡尔积的集合类型.  相似文献   
24.
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集合与凸集的现代数学思想,给出了教材内容与教法建议。  相似文献   
25.
本文对涉及课表的五种教学要素进行了数学定义,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课表数学模型,最后从实际应用角度对课表质量提出了四项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26.
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学生需要理解的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偏向于抽象化的逻辑关系,而且在对数学问题的进行分析时,同样需要进行抽象化的模拟思考,而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抽象化的逻辑分析过程转化为具体的图形信息,让学生的思考以及理解难度大大地降低。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运转能力同样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本文先对数形结合思想做简单概述,然后对 数形结合思想在集合关系、排列组合以及高中函数这三部分学习内容中的相关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27.
前言课内寻"根" 课外连"系" 问题1:写出二元集合H2={a,b}的所有子集. 对这个"简单"问题,相信同学们可以"一挥而就",迅速地写出答案:¢,{a},{b},{a,b},这个答案显然是正确的. 这是课本上的一道例题.  相似文献   
28.
高校学报作为特珠的出版物,它容纳的大多是校园里创造的“新产品”。即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产品。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集合”过程,它要广泛传递时代信息,交流学术成果,要指导教学实践,要面对作与读,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调整充实、修饰的加工整理。这是一个创造过程,这决定了编辑思维更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9.
依据《易经》象数系统,纯形式地介定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极(太极)、和(太和)、阴(太阴)、阳(太阳)、纯阴(少阳)、纯阳(少阴)、中(大中)、对(对立)等八大矛盾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作了集合论、概率论、极限论的数学分析,并由此建构出八大传统矛盾范畴间的集合关系模型、概率关系模型和相反互蕴的数理逻辑关系模型。对中国传统《易经》象数学派的伏羲图和来氏图间的个别和一般关系,作了严格的数学说明。指出:这些结果对辩证逻辑的形式化和智能机化,富有启发意义和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30.
错在哪里     
题1 已知p:|2x-3|>1,q:(1x2 x-6)>0,则(「)p是(「)q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