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篇
教育   172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滴水穿石     
《快乐阅读》2013,(8):9
多办一所学校,就可少建一座监狱。——雨果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都会有段时间确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会毁了自己;每个人的好与坏,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纵使宇宙间充满了好东西,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32.
滴水穿石     
《快乐阅读》2013,(14):9
困苦贫穷是最好的教育。困苦贫穷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古今中外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从这里毕业的。——雨果礼节来自教育。——狄奥尼西奥斯教育植根于爱。——鲁迅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科夫寻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善的精神生活。我以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能和艺术。  相似文献   
33.
维克多·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将军,后宣誓效忠波旁复辟王朝。母亲也是王室的热烈拥护者。雨果在中学时代就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他的文学活动是从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由于家庭的影响,雨果最初的诗歌大都歌颂保王主义和宗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与诺蒂埃的结缘,促使雨果开始转向浪漫主义并逐渐成为浪漫派的首领。1827年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了长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艺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  相似文献   
34.
雨果的长篇小说《海上劳工》、《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通过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精神意识的广泛描写与深刻揭示,显示了丰富的内容和远大的认识价值。雨果在这三部长篇巨中形象地揭示了“三种桎梏”、三种冲突,构成了冲突艺术美,给审美鉴赏以理性与感性、逻辑与经验、品味与直觉等各方面的思考和感受。本试以黑格尔的冲突美学观念,即物理或自然情况带来的冲突、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精神差异导致的冲突,浅要地探索这三部长篇巨的冲突艺术美。  相似文献   
35.
《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受副主教兼义父克罗德指派抢劫艾斯梅达拉,行动失败之后,卡西莫多不得不接受鞭刑。一场规模“宏大”、成果“辉煌”的示众便在混乱嘈杂中开演了。  相似文献   
36.
谭咏 《教育导刊》2004,(7):58-59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也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37.
何崇见 《考试周刊》2011,(64):24-27
《九三年》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尝试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来解读雨果在小说中通过人物行为所寄托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8.
雨果梳理了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重点分析了建筑艺术所包含的象征性语言,他对神权建筑语言持否定态度。对人民建筑艺术语言大加赞赏,揭示了建筑与语言的深层关系。他不愧为高水平的建筑评论家。他的建筑美学思想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进化论的因素,同时也具有复杂性与矛盾性。  相似文献   
39.
克洛德·孚罗洛与丁梅斯代尔都是宗教桎梏的牺牲品,但他们对待爱情与宗教的态度却不尽相同,这是由雨果与霍桑这两位作家截然不同的宗教观造成的.  相似文献   
40.
浪漫主义文学与人的自由、反抗暴政、民族独立、民众解放相表里,深深地卷进了政治冲突,提供了文学政治的一种样态.但浪漫主义坚守文学本位,视情感为文学的本质,用自己的想象去展开对于政治的最高追寻,在审美的状态下实现了文学与政治的结合.席勒通过对“审美法典”的分析达到了这一认识,而雨果则通过人道主义的创作表现了这一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