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5篇
教育   3334篇
科学研究   434篇
各国文化   402篇
体育   788篇
综合类   313篇
文化理论   246篇
信息传播   2058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305篇
  2014年   634篇
  2013年   623篇
  2012年   739篇
  2011年   766篇
  2010年   662篇
  2009年   603篇
  2008年   566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关葵葵 《情报探索》2007,(12):19-20
探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以及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2.
作为非遗的施动者与受动者,传承人群与非遗振兴密不可分。为解决传承人群的“再教育”问题,我国自2015年起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围绕研培计划的实施效果,学界多有研究,但这些研究忽视了传承人群自身作为人力资本的特性,故文章引入人力资本理论,以广西两所高校非遗研培的实施情况作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传承人群作为人力资本如何在研培过程中得到投资、培育、积累,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及隐忧,以期助推研培计划与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3.
不同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造就了传统学徒制、学校教育和现代学徒制三种不同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模式。基于教育要素、制度要素和功能要素的分析框架,纵向分析可知,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模式的历史变迁既是传承路径不断丰富拓宽的过程,也是由非正规培训制度向正规教育制度的转换过程。横向比较则可获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模式的演化趋向,即教育要素趋向融合、制度要素日益规范和功能要素侧重点不断转换,这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生态的构建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6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主要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以及基础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意义,并对如何将这一思想渗透进中小学课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5.
图书馆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宝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它担负着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文化科学信息、开发潜力资源的职能。人们需要通过图书馆汲取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理论知识。然而这些功能是通过图书馆员的辛勤劳动、热情服务体现出来的。图书馆员是人类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者,是为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人类文明而服务的劳动者。基于此,必须加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克尽职守,无私奉献,努力完成社会赋予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66.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通常需学校的教育力量,将非遗渗透与融合在校园文化中,通常是非遗实现有效传承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文主要以甘肃武都的非遗高山戏为例,对高山戏及其传承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高山戏在中职非遗校园文化中渗透的策略。  相似文献   
67.
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但其厚重的历史属性有时候也会令游客却步,各地应当因应年轻人对“美、趣、潮”的心理需求,将历史文化遗产“年轻化”,以“轻阅读”的方式吸引游客。具体而言,历史文化遗产的“年轻化”可以通过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两方面达成:在传播内容上,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异质文化”及穿越时空的“共同情感”;在传播方式上,致力于文化遗产的视觉化呈现、异质内容的场景化体验及历史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相似文献   
68.
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以中国知网相关客家文化遗产研究期刊论文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法、可视化分析法及内容分析法,对于该领域进行研究脉络、热点及趋势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高质量文献较少,核心研究作者集群尚未出现,赣闽粤三省高校是该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但机构、作者之间合作网络稀疏,缺乏跨域跨界合作;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及深入三个阶段,客家土楼、客家山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赣南客家是研究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乡村振兴是客家文化遗产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9.
韩国“无形文化财”名录体系具有法律建设动态性、名录建设协同性、传承体系梯队性、文化培育激励性、市场赋能双刃性五个特征,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改进和优化带来了五个方面的参考与启示:其一,建设以非遗保护核心法律为基础,配套性法令、办法、指南、方案等为补充的系统性法律运转体系;其二,优化多重协作模式,为名录认定提供更多的结构便利和多元可能;其三,建设梯队式和预备化传承人体系,为群体性∕集体性传承人的认定提供实践基础;其四,优化不同维度的“文化激励”,进一步深化非遗保护理念并形成文化自觉;其五,市场赋能的双刃性,需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互通与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70.
如何审视非遗的存续,是亟待探讨的一个议题。已有研究多以进化论为视角,探讨传统舞蹈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狮舞的历时性存续逻辑,遮蔽了时间截面上狮舞存续的空间性。国家级非遗醒狮也随社会变迁显示了多维的“脱嵌”症候,但未彻底脱离传统而散溢出“留嵌”特征,呈现了以“假晶化”为空间状态、以审美分层为美学表征的内部文化多样性。民俗传统的现代转变与“现代性的本土化”构成难以剥离的一体两维,塑造着醒狮活态传承的“文化生态壁龛”。鉴此,我们需顺应非遗存续的空间规律并构设多样态、多审美杂糅的空间关系,深层维续依托于此的身份认同和共享情感,以促进非遗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永续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