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1213篇
科学研究   146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48篇
综合类   5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我许多次想就《唐诗三百酋》写点什么,但许多次都住手了。我不太敢轻易碰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太不寻常了,它乃是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它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春眠不觉晓”“床前明月光”是我们生于人世最早倾听的声音,我们通过这本书所赋予的感觉来体味世界,  相似文献   
62.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为“风景优美的地方”。第六单元中的课文都是写祖国美丽景色的,包括《古诗两首》《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交流“风景优美的地方”,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后面的习作,也需要在这个口语交际基础上进行,因此要引导学生把“风景如何优美”说清楚。  相似文献   
63.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自诗三百至唐诗宋  相似文献   
64.
正诗歌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理解诗歌,使他们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因此,诗歌教学的课堂,重要的是诗意的回归,提高诗歌教学的关键是落实诗词教学"三字诀"。一、练好"读"字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韵味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读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注重诗歌的讲解,而忽略了诗歌的课堂朗读,学生也  相似文献   
65.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诗歌以乐衬哀,以"对写"的悬想方式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可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6.
龙湖井田范围内的54^A层,煤层厚0.75m,底板有0.2m原砂质泥岩及2m厚中砂岩,回采中使用DZ0.8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顶板来压时,单体支柱钻底,造成顶板下沉量大,且顶板破碎经常发生的切顶支柱扑倒和局部冒顶事故,不但严重威胁安全,而且单产只有0.3—0.4万t/月,初期支柱均穿铁制底鞋防止支柱钻底,但操作复杂,工效低,铁鞋管理难度大,丢失严重,不但材料费大幅度提高,而且生产管理难度大。由于54^A属上部煤层,提高54^A煤层的单产对释放其它下部煤层,保证我矿生产接续,意义非常重大,经过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我们采用气囊与单体支柱联合支护在一采区右四片54^A采煤工作面进行试验,结果相当成功,至今已取得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67.
防城金花茶     
1933年在广西防城大菉(并非“录”)发现的黄色山茶花,后被命名“金花茶”,以喻其“茶花皇后”之姿,此后新种与新变种不断被发现,有的冠以发现地,如“东兴”、“弄岗”、“武鸣”,有的前缀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8.
69.
本文认为“生命”是《古诗十九首》的重要主题,诗作充满了死亡必然,生之短暂的悲哀,时光之易逝、青春之易消歇的感伤,也有对生命价格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虽弥漫着感伤气息,但对生命的观点和反思更本真,更深沉,更具有人情味。  相似文献   
70.
谢灵运的《拟邺中》以建安时代邺下诗人为模拟对象,成功地模拟了曹丕记忆中“欢愉之极”的生活。但是,在拟诗中的诸子放弃了各自的理想,安于享乐生活,且忽略了曹氏父子与邺下文士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并不完全符合史实。邺下之游是存在于曹丕脑海中的完美记忆,而谢灵运却将它扩大为一个时代一个精英群体的集体性完美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