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408篇
科学研究   718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4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邢作山 《华夏星火》2000,(12):29-29
半夏别名三叶半夏、三步跳、老鸹眼等,属天南星科多年生有毒草本植物。其干燥块茎未经炮制的称“生半夏”,经炮制后称“制半夏”。中医学上多用制半夏,性温、味辛,功能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水饮、胸膈  相似文献   
132.
《内江科技》2001,(1):34-34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使蒜黄高产优质: ①生产设施 一是地窖栽培:应选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的沙壤土地建窖,面积大小可视生产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需蒜头15公斤。从地平面垂直下挖1.5—2米,宽3—4米,长度视需要而定,窖底整平后,底部铺10厘米左右厚的沙土和马粪后即可栽培,无马粪的可只铺6厘米厚的沙壤土。地窖上架竹竿、木檩,再盖塑料布,然后覆盖玉米秸、麦糠等遮光保温。二是大中小棚生产:棚内作畦,畦宽1.3米,长度不限,垂直下挖40厘米,将畦底整平,生土用作畦埂,熟土用来  相似文献   
133.
以安阳市人民公园拳头产品——瓜子金为研究对象,经过多年的探索,尤其是近3年的栽培实践,总结出了无土栽培在盆景领域的推广应用,为瓜子金盆景进入市场、向商品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4.
根据近年来对立体农业种植的试验研究,总结出立体农业种植结构模式组合的主要原则是应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对应互补,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地下,因地制宜,合理密植,减轻和消除竞争,增加收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5.
针对目前市场上对优质小麦的需求,分析了小麦品质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旱地小麦优质化生产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旱地高产小麦品质育种的总体目标和选择方向,以及小麦抗旱、高产、优质育种的途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6.
137.
从选种、整地、定植、栽后管理等方面,研究保护地葡萄与草莓的套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8.
应用生物技术选育黑优粘系列新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糯稻黑糯14号(♀)和粘稻特优粘9号(♂)的杂交,并应用生物技术和通过多种现代测试仪器对后代植株的检测,已成功地选育出“黑优粘”系列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具有营养价值高和产量也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9.
旱地小麦集水补灌增产效应和水分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1999年山西临汾、洪洞开展了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小麦适时有限补灌,补肥,选用抗旱节水生态型品种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由被动防旱转向主动抗旱提出了新的思路,是旱地小麦进一步提高单产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0.
应用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花生高产优质优化栽培模型、密肥效应模型、氮、磷优化配方施肥模型、钙硼适宜配合施用量、多效唑不同施用量对花生增产效应、三康氨基酸液肥与多效唑对花生高产适宜组合喷施量的研究及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相关、分析,为豫北地区花生栽培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