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8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5篇
教育   11399篇
科学研究   1463篇
各国文化   426篇
体育   1221篇
综合类   259篇
文化理论   245篇
信息传播   360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878篇
  2013年   760篇
  2012年   1012篇
  2011年   1567篇
  2010年   1529篇
  2009年   1008篇
  2008年   1063篇
  2007年   976篇
  2006年   1783篇
  2005年   1857篇
  2004年   542篇
  2003年   760篇
  2002年   930篇
  2001年   1284篇
  2000年   1221篇
  1999年   425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61.
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尤其在2001年以后,国内报业市场出现了“短周期波动”特征。探讨2009年、2010年的报纸广告发展形势,可以两种周期作为参照物,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周期,一个是建筑业总产值的发展周期。  相似文献   
162.
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理念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报道既依托于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也是彰显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基本表征。一方面,主流媒体的可信度保证了典型报道的信度与效度,引导了受众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大量真实、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的成功推出及其影响力的持续发挥,也凸显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典型报道遭遇到巨大危机,步入相对的低谷。为了改进与完善典型报道,自2004年起,按照中宣部的部署,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单位联合推出了《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等重点栏目,集中最强的采编力量,着力打造新闻精品。其中,《永远的丰碑》通过全新的视角,深度挖掘中国革命史中的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传承优秀的革命精神。《时代先锋》则立足当下,通过各媒体的联合采访,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丁晓兵、陈刚毅、方永刚等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3.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网络打着“第四媒体”的旗号,开始杀进中国的传媒圈时,让世人顿觉惊讶和新奇,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改变着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及运作方式,改变了以往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164.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面对汶川大地震这一重大灾难,媒体报道第一次有了有关信息公开的法规的支持。这与以往有很大不同,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国内灾难事件的报道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管理,送审、“宁慢勿抢、准确第一”、报道内外有别等原则,使得灾难报道谨慎有余而透明不足。  相似文献   
165.
贺飞 《新闻爱好者》2008,(10):57-5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视文化随着整个社会的市场化转型.开始从宣教文化走向娱乐文化。知识、文化、说教类节目不再傲居榜首,而生活、调侃、娱乐类节目开始向主流进发。进入21世纪后。由于各电视台、电视频道的激烈竞争,也由于处在消费社会里的电视受众对娱乐需求的增加。电视的娱乐化倾向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66.
登山探险一直以来是一群粗犷豪放的男人的事,上个世纪开始,女人的身影,加入到这个距离死亡最近的领域,中国的登山探险旅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无数探险者,以自己的方式漂流,攀登,徒步探险旅行。  相似文献   
167.
陈彤彬 《传媒》2006,(6):35-36
<秋光>杂志是由广东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的,迄今已20年.这些年我们走过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为离退休干部工作服务,当时叫<广东老干部>.  相似文献   
168.
电视纪录片的战略突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危机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蔓 《声屏世界》2006,(2):30-31
中国电视纪录片制作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挑战。从全国来看,除了中央电视台和少部分省市电视台以外,大多数电视台的电视纪录片逐渐淡出了广大观众的视野。其原因究竟何在?把责任推卸给各方面的领导不重视,或者是由于电视观众已然对纪录片这种电视类别丧失兴趣,显然有失公允,也不符合当前电视管理与观众收视的现状。现在,电视界都在关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战略突围之路究竟“路在何方”。其实答案并不复杂,仍然“路在脚下”。即要对自身予以正确定位,深入而充分地研究电视纪录片的特性与本质,从而在与电视新闻片、电视文…  相似文献   
169.
毛瑞方 《历史档案》2006,24(3):10-15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出于耶稣会传教事业的需要,1613年,时任在华耶稣会会长的龙华民(Nicolaus Longobardi)派遣比利时人金尼阁返回欧洲,向教皇汇报在华教务,同时请求增派教士来华,设立中国教区,并募集图书,以备在中国建立现代图书馆之用。金尼阁于1614年到1618年间在欧洲募集西方图书七千部,并将它们带回中国。西书七千部入华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七千部西书的募集者金尼阁,作为一名天主教耶稣会在华传教的杰出骨干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他的传教思想、募书动机、募书原则、募集过程,是七…  相似文献   
170.
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勤禹 《历史档案》2006,2(3):73-79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基督教传教士自西徂东,进人中国。尽管最初的几十年教难不断,但传教士在华人数仍然不断递增。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901年只有1500人,1914年增至5400人,1919年更达到6636人,其中美国在华传教士人数就达4500余人,占60%多。天主教传教士从1901年的1075名,增加到1920年的2000余名。传教士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将赈灾作为其事业的一部分,将近代西方救济思想和理念传到中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民间救济事业的发展路向。华洋义赈会(全称“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就是新教救灾思想主导下的产物。它诞生于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初,终结于40年代末,是由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新兴力量联合筹设的一个专业性救灾组织,最盛时影响遍及全国16个省,设立地方分会、事务所、赈务顾问委员会17个,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间性救灾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