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8篇
教育   938篇
科学研究   199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67篇
综合类   7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1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Digital information exchange enables quick creation and sharing of information and thus changes existing habits. Social media is becoming the main source of news for end-users replacing traditional media. This also enables the proliferation of fake news, which misinforms readers and is used to serve the interests of the creators. As a result, automated fake news detection systems are attracting attention. However, automatic fake news detection presents a major challenge; content evaluation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end-user. Thu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used information quality (IQ) as an instrument to investigate how users can detect fake news. Specifically, we examined how users perceive fake news in the form of shorter paragraphs on individual IQ dimensions. We also investigated which user characteristics might affect fake news detection. We performed an empirical study with 1123 users, who evaluated randomly generated stories with statements of various level of correctness by individual IQ dimension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IQ can be used as a tool for fake news detection. Our findings show that (1) domain knowledg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fake news detection; (2) educ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domain knowledge improves fake news detection; and (3) personality trait conscientiousness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fake news detection in all dimensions.  相似文献   
92.
“诗品映衬人品,风格返现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诗品》绝对不是教我们如何作诗,如何对句,而是陶冶人的性情,求得人格上的提升。其实在二十四种意境之中,在虚拟人物背后,突出表现的是超然的人格理想、淡然的生命意识和自我完善、自然实现的精神。这对今人在修身养性方面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3.
2014年3月17日,天文学家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发现了B模式偏振。根据暴胀宇宙学模型的预言,B模式偏振是宇宙诞生之初产生的原初引力波留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的特殊痕迹。引力波作为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至今没有得到确证,这一发现是引力波理论提出以来关于引力波存在的最重要证据。同时,这一发现强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和暴胀理论,或对今后宇宙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4.
全国排球联赛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主场现场观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全国排球联赛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主场现场观众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主场现场观众中男女性别比例基本相当;中小城市主场现场观众学历层次高于大城市主场;现场观众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该年龄段的人数逐渐减少;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主场现场观众职业分布具有明显的群体倾向性。此外,文章还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现场观众获得门票的途径,可以接受的门票价格,消费动机等做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5.
2013年夏秋之际,在云冈石窟五华洞窟檐复建工地,我们发现了500多块石窟塌落的造像残件。其中有的石块可以在1954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著的《云冈石窟》第14卷中找到旧照,有的石雕残块与1992年昙曜五窟窟前出土石雕能拼接在一起。事实证明,这些石雕残块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在昙曜五窟前发掘过的,但又不知何因被填埋在远离昙曜五窟的第12窟正前方的南北向探沟内。经我们调查核对,还找到了一些石块在石窟中原来的位置。这些石雕对我们了解云冈石窟造像,进行雕像恢复以及开展学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6.
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全人类的健康和福祉。有效监测数据不足、科学决策信息缺失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4)的顺利实施。地球大数据具备宏观、动态、客观监测能力,可在支撑SDG 14实现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的支持下,基于地球大数据相关技术和方法,我国已有效开展了海洋缺失数据集生产、目标本地化模型构建等具体实践。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地球大数据共享,加强科技创新对SDG 14实现的驱动,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治理计划等建议。  相似文献   
97.
98.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各领域带来了新的数据研究方法,人们开始将数据作为一种基础性资源并注重研究其潜在价值,引导研究从单纯关注因果关系向关注相关关系转变。教育领域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诞生及发展,在产生的海量学习数据的同时,为学习分析及教育数据挖掘提供了研究基础。作为一种新型在线课程资源,MOOC使开放教育从单纯的资源共享转变到课程与教学模式的革新,通过对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的追踪和实时分析,实现个体层面的课程定制,对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99.
人格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反思中国人人格、根除中国人人格中的奴性,将是实现人格现代化的必经步骤.笔者试借鉴尼采道德哲学中对奴性人格的批判和对创造性人格的著述和讨论,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创造性人格模式,促进国人人格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0.
随着组织行为学的兴起,作业绩效、关系绩效和团队绩效逐渐成为工作绩效考评的综合指标。近二十年实证研究已确定人格特质是预测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系统总结出国内外学者对人格特质和作业绩效、关系绩效以及团队绩效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拟通过描述和分析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有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