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357篇
科学研究   5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关于道德悖论属性的思考——从逻辑的观点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悖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逻辑悖论是指其由以导出的背景知识都是日常进行合理思维的理性主体普遍承认的公共知识或预设,均可通过现代逻辑语形学、逻辑语义学和逻辑语用学的研究使之得到严格的形式塑述与刻画,其推导过程可达到无懈可击的逻辑严格性的悖论。广义逻辑悖论是人们把导致狭义逻辑悖论的"背景知识"的视域由日常合理思维领域拓展到哲学思维等其他领域而发现的悖论。道德悖论是人们在道德思维领域发现的一种广义的逻辑悖论。  相似文献   
12.
从"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入手,马克思揭开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消解了资本生成悖论,实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质变性创新。"资本生成悖论"消解中体现的澄清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揭示对立统一的辩证矛盾、创新"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等方法,具有普适的解悖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发展与教育均衡之间存在着悖论: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规模、投入与数量持续扩张,但教育均衡程度与水平却在下降,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这不仅是理论与逻辑上的推论,也是为我国教育实践所证明了的事实。产生此悖论的原因在于,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当前阶段,由于参考群体的变化,人们产生了普遍的相对剥夺感,教育均衡或公平感走低,从而引致整个社会对教育不均衡现象的广泛批评。教育发展与教育均衡之间也呈现出经济学上的倒U型曲线关系,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教育发展与教育均衡之间悖论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从悖论视角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能力形成路径,从技术合作、技术独立、市场合作以及市场独立4个方面展开过程分析,揭示其独特的竞争性资源悖论应对策略。结果显示,技术和市场竞争性资源悖论下,企业能够通过在冲突双方采取悖论缓冲策略和激发策略促进国际化能力形成。持续的悖论承载有利于缓冲企业的悖论矛盾,最终实现国际化技术和市场能力平衡与融合。研究提出一个国际化能力形成路径模型,以期为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提供战略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的哲学研究中提出了遵从规则悖论。对此悖论,克里普克等人分别从怀疑论等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解读方案。后来维特根斯坦为了消除人们对悖论的误读,他用语言游戏说及其方法论来解释“遵从规则”。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认为,只有在语言游戏的实践中,才能谈得上遵从规则,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才能体验到生活的价值,悖论也只有放到实践中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6.
绿蓝悖论是信念接受理论中出现的一种悖谬状态。作为信念的科学假说是否被接受及其接受标准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者对科学假说的接受及优选提供了一个可证伪性标准。面对绿蓝悖论的挑战,证伪主义者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作了应答。波普尔用“子类关系”来比较相竞争假说的潜在证伪者类策略无法在绿假说和绿蓝假说中理性地作出选择,而“维”的比较策略受损于其对表达系统的相对性也无法作出选择。把波普尔的验证度量化理论运用到解决绿蓝悖论时,波普尔的量化理论也不能为绿蓝悖论的解决提供一个充分性标准。  相似文献   
17.
基于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和框架,立足风险悖论的视角,分别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对农业产业网络风险悖论现象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过高、过低以及不完善的服务模块化设计均能够诱引农业产业网络组织风险生成,而产业网络的服务模块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又为其风险的形成路径提供了技术平台。为此,提出了三条农业产业服务模块化网络风险治理的优化路径,即通过优化网络节点模块的“公理化”设计来控制网络组织的风险源,通过优化节点模块松散耦合设计规范网络组织的风险传导途径以及通过优化网络界面规则标准化设计防止网络风险爆发。  相似文献   
18.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the workplace frequently have produced contradictory effects by facilitating accessibility and efficiency while increasing interruptions and unpredictability. We combine insights from organizational paradoxes and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to construct a framework identify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mechanism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use (CTU) and employee well-being, operationalized as work engagement and burnout. In this study of Dutch workers, we demonstrate that CTU increases well-being through positive pathways (accessibility and efficiency) and decreases well-being through negative pathways (interruptions and unpredictability). We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1) investigating CTU resources and demands simultaneously to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TU and employee well-being, and (2) considering CTU's downsides to successfully implement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flexible work designs.  相似文献   
19.
吕碧城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被《大公报》等京津媒体所传诵的新女性的代表人物,其通过宣扬、兴办女子新式学堂和提倡女权运动成为近代历史上少有的颇具女权思潮的人物,但综合她其他方面的成就和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她仍然是一个怀有古典情操的“旧式才女”。在晚清社会时空和吕碧城个人的生活际遇中,可以窥见晚清新女性如何在传统和现代的悖论中挣扎以及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0.
A recent focus among communication scholars, the study of contradiction and paradox illuminates the inherent irrationality of organizing. The following case study examines how youth labor – cast as play – functions as a series of tensions and contradictions in the day-to-day construction of work(er) between adults and youth. Mirroring the popular reality TV show, The Apprentice, the program under study communicated contradictory messages about youth work(ers) in terms of: (1) proving/discounting oneself as worker, (2) demanding confidence while orchestrating uncertainty and (3) playing along versus being playful in the organizationally prescribed framework, effectively dismissing work(ers) essential to the functioning of the organization. My analysis demonstrates how the framing of youth’s work as a game delegitimized youth work(ers) resulting in potentially exploitativ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serves as a call to communication scholars to better account for youth as workers, while pointing to similar implications for other types of provisional and contingent work(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