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7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从徐讦的创作历程评说,他一生曲折、坎坷、多变,其作品曾风靡文坛,成为40年代大陆著名的畅销书作家;50年代到香港后,又成为最有影响的杰出作家.从徐讦的创作思想分析,他艺术上追求真善美,作品呈现浓郁的民族意识、人生、爱情、人性世界,体现出哲理化倾向.从徐讦的创作方法阐述,浪漫主义的想象,达到极度虚幻化、戏剧化、诗化境界;追求情节的神奇美,把高品位文学传向大众,解决了文学雅俗共赏问题.  相似文献   
92.
本文从分析墨子"兼爱"和"利"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得出墨子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这就为"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关系埋下了伏笔。继而从墨子主张"兼爱"为什么要言"利"以及墨子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表述逻辑出发,得出"兼相爱"是本,"交相利"是末的结论,从而对"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的论断提出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3.
李光洙的文学空间非常广阔。考察李光洙的作品世界,可以发现他在韩国-东京-上海-满洲-西伯利亚这一空间的转移过程。其中,“满洲-西伯利亚的赤塔”在李光洙的小说里占有非常重要的空间意义。《有情》是一部暴露李光洙作为伪善者的两面性的作品。这部小说里展开的满洲、俄罗斯东部的广漠大地.以及美丽的贝加尔湖等空间,在李光洙的小说里具有放浪逃避意识、救赎意识、死亡意识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
本文试图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分析中西两种文化氛围下爱情诗的差异,探求两种文化观对爱情诗创作的影响以及中西古典爱情诗中的文化异质:诸如爱情观、婚姻观、审美情趣、性爱观等。从文化与爱情诗创作的作用与反作用中把握两种诗歌所展现的不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5.
《绝秦书》描写了民国十八年(1929年)前后发生的陕甘旱灾引起的大饥荒。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小说中人物大都走向"死亡",但同样的"死"却蕴含着不同意义。小说中描绘的许多小人物:或为一厢情愿的爱情;或为不值一文的尊严;或为牵挂在心的亲人,最终都难逃"死"的结局。从这些小人物身上,发掘出大灾难下人性中难以磨灭的温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6.
赵临龙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3):33-34,58
在挖掘自然“国心”鸡心岭“爱国游”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两点开发建议:第一,将镇坪烈士陵园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二,在鸡心岭战场的制高点处,修建“陕西省全境解放纪念碑”,进一步增强“祖国在我心中”的爱国情。  相似文献   
97.
从东方主义的角度看,《蝴蝶君》对东方女性刻板化印象的解构具有重要意义.在“东方主义”无意识地影响下,身为华裔作家的黄哲伦还是没有能够摆脱对“东方主义”的暗合,或者说建构.东方主义所特有的字典编纂式和制度化的强化效果,使黄哲伦的个人思考无法摆脱东方主义的知识机制,因此他的剧作有东方主义的痕迹甚至在某些方面无意识地建构了“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98.
本文就大学生恋爱在寝室的表现特点,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提出学校应该利用寝室对大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的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99.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octor compassionate love and treatment, rel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or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effective health-care provider compassionate messages. Participants were 233 women who had been treated for infertility in the past 12 months. Doctor compassionate love wa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affect during treatment, perceived treatment stress, and self-esteem. Additionally, perceived treatment stress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compassionate love and social and marital stress, as well as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Participants identified five categories of memorable compassionate messages sent by health-care providers, including offering hope, privileging the patient ahead of the self, practicing patient-centeredness, empathizing, and nonverbally communicating. Messages that constituted privileging the patient ahead of the self and nonverbally communicating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compassionate than those of offering hope. The study provides implication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fertile women and a practical tool for doing so compassionately.  相似文献   
100.
    
Through a sustained critique of the iPod and discourse about it, this essay advances a psychoanalytic rhetoric of music that characterizes listening experiences in terms of two psychical economies: the psycho-somatic or experiential and the symbolic. We argue that these economies work together to produce the fantasy of a “sonorous envelope,” a re/presentation of losing one's self in music. Because the dis/pleasurable experience of the sonorous envelope is a retroactively imposed understanding of an otherwise ineffable musical encounter, we argue for analyzing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onorous envelope in popular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