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2篇
教育   638篇
科学研究   387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5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7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discipline of computing in relation to cultural heritage, parallel with developments in greater user participation in archives and advances in documentation work. These trends are reflected in the case of a documentation project of an old Chinese cemetery in Singapore, Bukit Brown Cemetery. This case was characterised by tensions among the ‘wild’ array of emerging individual participants and archivists that took the momentum away from both more formal NGOs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in documenting, archiving and raising awareness of the heritage of the site when part of it was announced to be set aside for a new highway. The case presents a compelling need for participatory archives, facilitated by computing interventions encouraging public engagement and visits to the site. Being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documentation process, the authors reflect on how conceptual frameworks of records may assist in designing new media innovations and informing the ways by which a cemetery may be documented. Through these reflections, the authors argue for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archivists and records professionals in documentation work, and demonstrate how, in the creation and keeping of records, they shape the collective imagination of the public and other stakeholders in heritage sites.  相似文献   
102.
我国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建设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校数字人文中心是为推进人文社会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深度融合而建立的协同创新服务与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为数字人文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技术和管理保障。当前数字人文理念还没有被我国学术界所广泛接受,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建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数字人文领域基础问题的研究,制定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建设规范,发挥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在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云计算环境下高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诠释高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之内涵,针对目前高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之现状,利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高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应用云计算进行综合评估,提出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顶层设计思想,构建基于电子校务云的一体化管理模型。从管理标准、技术规范、业务重组等方面加强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使电子文件在生命周期中始终处于云端同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相似文献   
104.
简述了现有图书馆联盟服务运行系统用户信息库建设现状,指出了它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安全构建区域公共云图书馆服务平台用户信息库进行了研究论述,提出了区域公共云图书馆服务平台用户信息库的设计规划思路、安全实现技术和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5.
为了提高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机资源利用率与服务可用性,文章提出了一种云计算环境下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数字图书馆虚拟机部署与应用策略.该策略可达到负载均衡和满足服务等级协议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6.
计算力学课程既包含严谨的理论与公式推演,又需要广泛涉猎相关内容和专业计算技能的课程实践,是一门兼具理、工科特色的课程,是培养现代力学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必修课程。文章介绍了以工程力学问题数值求解为导向、力学计算思维和计算技能的培养为目标的计算力学教学模式,即"力学计算方法""数值建模与编程""工程问题实践"三位一体的计算力学教学互动模式。通过在计算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可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技能产生了积极效果,并提供了一种用于具有理工科特色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范式。  相似文献   
107.
资源发现与交互技术是普适计算的基础。通过在系统级和应用级分析资源发现与交互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协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包括资源描述、发布、查找、状态质询、选择、交互,以及异构性、安全性、自动配置、QoS等方面。基于比较分析结果提出了目前还没有解决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08.
为探讨如何在体育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设计了计算法教学试验。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上,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在云计算环境中,研究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平台的电子支付密钥数据频度隐匿算法,提高密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传统的电子支付密钥的数据频度隐匿算法采用威胁树风险评估模型,容易受到病毒攻击导致密钥失效。提出一种基于群签名和椭圆曲线加密的云计算中电子支付密钥的数据频度隐匿算法。构建云计算中电子支付系统总体设计模型,通过交易数据频度、交易数据深度和交易数据索引特性为特征进行云计算融合处理,由此预测出不同时间片内用户的任务提交规律以及用户期望完成时间,通过对混合云的特征压缩处理,得到压缩特征的熵编码结果,结合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建立一种基于群签名和椭圆曲线加密的电子支付系统密钥数据频度特征分解方案,实现数据频度隐匿算法改进。仿真结果表明,隐匿性和加密性能较好,保证了电子支付密钥的加密可靠性和不可识别性,为用户识别和选择第三方支付工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王建敏 《科技通报》1998,14(4):251-255
由CCD摄像装置、视频信号采集卡和个人计算机构成的眼球活动分析系统能实时地跟踪、分析病人眼睛凝视点的变化规律.本系统应用图像分割和快速边缘检测技术精确测定眼睛注视位置,根据预定准则分析凝视点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为精神病临床检查和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文中给出了一个凝视点分析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