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   799篇
科学研究   277篇
各国文化   82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77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539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102.
网络交往导致的信任危机在当下大量地凸显,主要表现在人际冲突加剧,侵权行为屡禁不止、网络经济贸易受到冲击等方面。马克思交往信用思想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构建网络诚信交往提供了两点启示:第一以利益为动力,建立网络技术安全权威;第二以法律为载体,营造网络诚信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3.
1925年民国时期历史学家朱希祖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上发表了《道家与法家对于交通机关相反之意见》一文,将社会传播手段分为物质交通机关和精神交通机关两种,并对道家反对传播、法家主张利用和发展传播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是目前所见的中国学者关于传播问题的最早专门论述之一。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对2010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扼要的梳理。划分为新传播科技、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学理论等四部分。文章认为,传播科技带来的新的媒介生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这年新闻传播学界宏观思考的最大问题;在中观层面,对各二级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经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05.
老子的自我观蕴藏着独特的内向传播智慧,主要体现在要求自我确立起惟道是从的主体意识,进而以道的符号象征意义为媒介来引导自我省思,不断消除世俗价值观的污染,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自由的人生境界。与侧重考察自我的社会性西方内向传播理论相比,老子的内向传播智慧更倾向于消融社会性对自我超越的干扰,注重自我内心通过向道的复归而实现自我升华。  相似文献   
106.
本文运用历史语义学方法,考察了媒介这一传播学关键词在古代中国的意义变迁过程,发现其最早见于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而非国内传播学教材中普遍认为的《旧唐书》。它最早的意思是媒人和引荐者,该词义在历史文献中一直延续下来,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在人际传播中对于仪式感的重视。到晚清,媒介的词义发生变化:一是增加了动词的词性,并开始指代更宽泛意义的介绍人;二是超越了指代人的范畴,开始指代起连接、交流作用的事物。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传播观念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外来文化的进入,这也导致了现代意义中的媒介概念在近代文献中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7.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知识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始崛起,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构成一种多向竞争、交融互渗的媒介生态。媒介融合为知识生产、传播注入了新内涵。传媒技术改进会导致知识形态、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的变化。针对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研究者需要多学科的视野,跨越多个领域的话语界限,全方位地审视信息社会的媒介实践。  相似文献   
108.
Although often downplayed and instrumental, there is evidence that communication in projects is essential in achieving value creation. Our main interest in this paper is on temporary continuity, a situation where the temporary becomes a permanent condition in social systems. The question that we have address is: What characterizes project communication in a situation with temporary continuity?We argue for the need to transform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into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In a situation with temporary continuity, there is a need to connect to a large number of value-creating processes, and communicating capabilities need to be a part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where the aim is to bind together value-creating processes and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We construct a viable system consisting of five sub-systems. To become a viable system, projects in the form of temporary continuity, must handle the potential conflict between a culture of performance and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This involves developing social mechanisms for 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a focus on developing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in parallel with focusing on all of the five value-cre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09.
尹奇岭 《出版科学》2011,19(2):102-109
民国时期,有大量而分散的古体诗词私人刊刻活动并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由于这方面资料的零散,还不能做到精确统计,但其广泛和普遍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还原历史真实,如果缺少了这一面的参照,所描述的历史场景无疑是失真的。  相似文献   
110.
本文以工程需求开展水声跳频通信的研究,针对复杂信道特点提出一套适合于多途环境下的水声跳频通信方法,并构建了通信系统。开发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在水池实验条件下,实现了跳频编码信号的解调,恢复出基带通信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