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6篇
教育   153篇
科学研究   12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对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进一步厘析汉水流域民俗体育在南水北调地域变迁中嬗变的基础上,提出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措施: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生态民俗体育,采用现代化发展的方式发展大众化民俗体育,以此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2.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研究区域人口消费与食物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间的平衡关系问题,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能为区域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文章以人粮关系为基础,建立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LCCI)模型,从县、地级市、流域三个尺度定量评价了汉江流域湖北段的土地资源现实人口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汉江流域湖北段不同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地域特征与时空演变格局,反映出土地资源、粮食、人口的耦合关系,为湖北省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花鼓灯作为一种融歌、舞、戏于一体的地方传统民间艺术,是淮河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深受淮河流域人们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呈现出斑斓浓烈的地方文化色彩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安徽花鼓灯艺术奔放的人物角色、铿锵的锣鼓鼓点、劲道的舞蹈动作、婉转的灯歌小戏、灵动的布巾绢扇,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以"秀美、壮美、华美、优美、精美"五美并举的形式揭示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4.
海河流域基于多模式的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个气候模式在3种RCP排放情景的情景资料,分析了海河流域未来30~50年气候的可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未来气温将持续升高,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线性升率约为(0.07~0.59)℃/10a、(0.18~0.45)℃/10a和(0.33~0.65)℃/10a。未来降水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基准期(1961-1990年)相比,未来海河流域降水可能呈现增加趋势,3种排放情景下2021-2050年降水量较基准期分别增加3.4%、6.8%和3.4%左右。在季节分配上,冬春季节气温升幅较大,春夏季节升温幅度相对较小;非汛期降水的相对变化幅度大于汛期的相对变化幅度。在空间分布上,升温幅度自南向北依次递增;降水变化幅度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相似文献   
105.
实践证明,实施煤炭保水开采,不但可以保护矿区水资源,而且可以大大减小因为矿井水排放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兼顾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本文系统分析了台格庙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含隔水层特征及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确定首采煤层顶部隔水层为煤矿保水开采的隔水关键层,提出了安定组隔水层以上的含水层坚决保护,安定组隔水层以下的含水层充分利用的思路进行保水开采工作。  相似文献   
106.
圩区作为南方平原水网地区一种重要的地理单元,圩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太湖流域西北部地区的圩区,结合圩区数据的可获得性,对水域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和维持功能进行定量评估,得到圩区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现状,并得出以下结论:1)圩区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量和单位面积量在空间上都存在差异性;2)圩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位和恢复应参考服务功能的大小,因地制宜区别对待;3)圩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管理应统一规划,协调管理,以确定更合理的土地利用以及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07.
尼罗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流域管理合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文俊  杨建基  黄河清 《资源科学》2011,33(10):1830-1838
尼罗河是非洲跨越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流域涉及10个国家。尼罗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水压力很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地区政治局势的逐渐缓和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上、下游国家在尼罗河水资源利用上的竞争和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在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援助下,尼罗河流域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流域管理合作的步伐,成立了尼罗河流域合作倡议组织,开展了流域对话及有关联合行动,并协商签署尼罗河流域合作框架协定。本文对尼罗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历史水分配、当前开发利用与利益冲突、流域管理合作的倡导及发展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讨论总结了有关经验和结论:①地区政治环境的改善对推动流域管理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②共同利益的增多为流域管理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内部驱动力;③建立流域管理合作制度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④第三方在流域管理合作发展中发挥重要影响及促进作用;⑤流域管理合作面临的挑战和难题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经验和结论对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8.
东江流域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任斐鹏  江源  熊兴  董满宇  王博 《资源科学》2011,33(1):143-152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09年3期LandsatTM/ETM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变化指数对比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东江流域1990年-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表现为城市化过程显著、非城镇用地结构变化明显,以及林地和灌草地大为减少的总体特征;②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域在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09年两个时段,城镇用地增加量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异特征,而年增长率却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非城镇用地的转化在3个区域差异明显,自然植被退缩的程度表现为下游>上游>中游;③东江流域2000年-2009年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之1990年-2000年时段整体上有所缓和,但在程度上仍具有区域差异性,显示出土地利用程度进一步向高度集约化发展;④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叠加在区域自然差异之上是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9.
2001年至2010年昆马力克河流域积雪时空变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振侠  姜卉芳 《资源科学》2013,35(1):148-156
为对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和极端水文事件频发诱因之一的积雪融水有较好的认识,本文基于2001年-2010年昆马力克河流域8d MODIS积雪合成数据,从整个区域、不同坡度、不同坡向和不同海拔高度对其积雪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昆马力克河流域最大积雪覆盖面积出现在1月,最小积雪覆盖面积出现在8月,冬季积雪所占比例最大;从坡向看,四季中最大积雪覆盖率出现在冬季坡向为22.5~67.5°的东北坡,为77.9%,最小积雪覆盖率出现在夏季坡向为157.5~202.5°的南坡,为28.3%;从坡度看,四季中最大积雪覆盖率出现在坡度>60°的区域,最大值出现在春季,为82.2%,最小积雪覆盖出现在坡度为0~10°区域,以夏季最小,为29.9%;从高程带看,最小积雪覆盖率出现在海拔高度小于2000m的区域,最大积雪覆盖率出现在海拔高度大于5000m的区域,在多年平均情况下,年平均积雪覆盖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慢-快-慢”的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0.
刘占明  陈子燊  黄强  曹深西 《资源科学》2013,35(5):1007-1015
本文基于Pa、MI、SPI、ZI、SPEI干旱评估指标,对广东北江流域干旱等级进行评估,统计出各指标干旱等级不一致的情况,然后通过各指标间的等级不一致率及等级差值来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异同,同时根据CI、AWTP指标的定义,统计出季节尺度的干旱持续时间CI-N(多年均值为CI-L)及与之对应的一次等价连续干旱期AWTP-N(多年均值为AWTP-L)并进行对比分析.在Pa、MI、SPI、ZI、SPEI指标的对比中发现,Pa与MI评估的干旱等级较接近,ZI、SPI、SPEI评估的干旱等级较相似,但Pa、MI与ZI、SPI、SPEI评估的干旱等级存在较大差别.这些差别主要原因是各指标计算方法不同造成的.各指标间干旱等级不一致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秋季(10月、11月)和冬季(12月、1月).对比分析发现MI比较Pa评估的干旱等级更为合理;SPEI比较ZI、SPI评估的干旱等级更为合理;在对气温变化造成蒸发从而影响干旱等级变化的反应方面,SPEI优于MI;结合历史实际干旱资料对比分析发现SPEI对干旱的评估更接近实际情况.在CI与AWTP对比中发现,二者评估的干旱结果存在较大差别甚至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分析结果也可为干旱评估指标的改进或新指标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