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56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倏忽一章的真实意涵即暗指"浑沌之死"实乃"人之死",浑沌与人的双重死亡才是此则寓言的深刻悲剧性所在。"浑沌之死"的内在原因及其深刻的哲学意涵,需从互摄互涵、深度关涉的两个向度进行解读,即认知意义上是非观的解构与政治维度上秩序观的溯源。庄子所刻画出的层层下坠的是非价值链与层层堕落的历史秩序观实乃揭示由于天人本真关系的疏离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非观的解构与秩序观的溯源乃是为了解蔽天人之间的原始本真关系,奠基于此基础之上健康的主体性的生成与健全的天下秩序的建构,才是致思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2.
羑里城是《周易》的发源地,因为《易经》文化的源远流长而闻名于世。羑里城景区是展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最佳窗口之一,旅游开发的前景良好。景区内现有的八卦城、文王雕像、周易应用演示中心与天人合一、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相关联,如果在这些景点再加一些“点睛之笔”,同时在景区内再加一个“周朝历史年鉴”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重要性,那么,中国文化精神的四项基本内容便可展示完整,文化传播的效果也会更好。  相似文献   
93.
政治与宗教在我国历史上有如一对孪生兄弟 ,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扶持宗教 ,宗教为政治服务 ,政治又为宗教尤其是道佛两教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社会环境。唐武则天时期 ,继泰山封禅后 ,嵩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武则天的推崇 ,成功实现了嵩山封禅 ,道教、佛教极为兴盛。此后 ,嵩山的地位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94.
汪曾祺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以及超时空的人生精义和心理蕴含,本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95.
在海德格尔和庄子那里,所有的事物都被包含在心物一体的体验中,道家的圣人、海德格尔的诗人对万物统一的理解已经运行于天人契合为一的领域。人的生命体现为摒弃分析辨别,任随万物契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96.
和谐社会是由公平正义的“道德价值”、人性的“规范体系”和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相处的“互动行为”方式构成的。太极拳运动由于受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的思想影响,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与统一,这个价值取向始终贯穿在太极拳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尝试从“天人合一”的视角来阐述太极拳的内涵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7.
早期中国宇宙观有三个特征一是时空的“循环变易观”,后来儒道分别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中庸”和“反者道之动”的特色思维;二是天人相通的政治—宗教色彩,使得非宗教的儒学担当起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实际功用,知识分子也以积极入仕为己任;三是“天事必象”的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非形而上学的文化偏好。我们欲寻中国文化之源,应给予夏商周三代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8.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理学的基本范畴,它构成了理学范畴体系的基本框架,贯穿整个理学范畴体系的始终。二程在前人的成就上,提出“理”一元论的天理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99.
略论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现代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在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确立之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未能古今贯通和中西合璧;2、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速度;3、教育哲学的理论困惑。促使新世纪中国教育哲学更好地发展,可以从四方面把握:1、确定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0.
梁山起义并不是农民(或市民、游民)起义,而是由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人民起义。梁山起义的性质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替天行道"思想为指导的,以武装斗争为手段的政治斗争。斗争的实质是"护道"。"替天行道"就是替天行"仁"、替天行"义"、替天行"礼",就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王道"社会。梁山起义的性质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自周秦以至近代)中,贯穿始终的矛盾斗争并不是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大众为实现理想的王道——礼制社会与专制统治者背离"王道"、背弃"礼义"而进行的道义斗争。《水浒传》则是"志于道"的知识分子用小说(稗史)形式,弘扬孔子《春秋》精神,"替天行道"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