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72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293篇
教育   6341篇
科学研究   3056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018篇
综合类   738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47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330篇
  2020年   369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727篇
  2013年   648篇
  2012年   879篇
  2011年   835篇
  2010年   575篇
  2009年   552篇
  2008年   654篇
  2007年   828篇
  2006年   710篇
  2005年   597篇
  2004年   539篇
  2003年   466篇
  2002年   427篇
  2001年   323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能力两个方面,探讨了提高计算机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对于职业院校理论课堂和实训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2.
教学语言艺术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学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情真意切,深于传情;诙谐含蓄,具有趣味性。  相似文献   
63.
网络教育是一把双丸剑,在它广泛积极作用的背后也存在消极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因此,认清网络教育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措施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高校网络教育值得重视的课题。我们应对网络时代进行理性的审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兴利除弊,使网络技术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4.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鼓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无论是在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宗教、民风民俗等方面.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示着独特的作用。华夏鼓文化尤为源远流长.绚丽多彩。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特别在音乐和其他文化艺术领域里成就显著。站在世界文化融合、创新的高度,面对丰厚绚丽的鼓文化遗产,我们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之发扬光大.更为辉煌灿烂。  相似文献   
65.
高校德育的网络效应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载体。它给大学生带来巨大功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德育新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6.
在不施肥夏大豆产量170kg/667m2左右的生产条件下,夏大豆施用惠满丰有机复混肥20-60kg/667m2,增产大豆45-7-102.3kg,平均77.5kg,其增产幅度为27.0%-60.4%,平均45.8%;在等养分量情况下,惠满丰有机复混肥较化肥增产17.9%;惠满丰有机复混肥的适宜用量为40kg/667m2.惠满丰有机复混肥对夏大豆的增产原因主要有:促进生长,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改善结实性状,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等.  相似文献   
67.
为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和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的德育应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与学生现在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紧密结合,并注重突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8.
盐浓度、酸碱度及DNA浓度对增色效应实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DNA在不同浓度,不同pH值和不同氯化钠溶液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为设计DNA的增色效应实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9.
要获得好的声音,必须有正确的判断。歌唱的内感,是在长期训练、反复揣摩下获得的感知。没有正确的判断,将会影响歌唱的发展。要给予他人美感,就要培养好歌自身的听觉和正确的声音概念、声音的形象,并把握正确的声音,深刻体会歌唱的内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70.
翟弘 《嘉应学院学报》2005,23(4):115-117
本文阐述了不同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回避现象所作的解释,分析了回避现象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词汇、句型、语用等方面,指出在中国外语学习者中,回避现象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被广泛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