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84篇
教育   1409篇
科学研究   49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96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采用2008—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从融合行为与融合效果两个维度构建科技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不同维度来看,当前二者的融合行为表现优于融合效果,融合行为与融合效果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由严重失调趋于轻度协调。提出我国今后应继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生产、推广与应用,提升科技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成效,实现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62.
As part of the urgent need to respond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governments,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businesses have looked to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o compensate for the unavailability of human workers. This interest has renewed the debate regarding the use of AI for the automation of work, which has been described as Intelligent Automation (IA). A new dimension to this debate is whether COVID-19 will be the catalyst for higher IA adoption levels. This article reviews arguments in favour of COVID-19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IA adoption and possible counter-arguments. Key arguments in favour of increased IA adoption include consumer preferences changing to favour IA, increasing familiarity of IA technologies, and increased business confidence in IA. Counter-arguments include big data availability and reliability limitations, many tasks still favouring human skills over IA, the narrow capabilities of IA technologies, and a high availability of human workers.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debate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63.
谭畅  刘峰 《科教文汇》2020,(1):51-52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寓教于行、知行合一的重要形式,关键是构建和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农林高校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有助于引领当代农林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增强大学生认知和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64.
张童朝  颜廷武  仇童伟 《资源科学》2020,42(6):1123-1134
中国农业面临着劳动力老龄化与绿色化转型的双重约束。聚焦于跨期技术属性,本文提出了中国情景下年龄对农民跨期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倒U形影响假说,进而以秸秆还田为例,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利用冀鲁皖鄂4省1372份农民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年龄对于农民跨期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呈倒U形态势,“中年农民”成为现阶段绿色农业技术扩散的积极力量;②人力资本和风险偏好是年龄影响农民跨期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重要中介变量,两者的中介效应占年龄总效应的71.94%;③信息化和耕地规模对中青年农民的跨期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具有促进作用;经济价值认知、是否贫困、供水情况、补贴和处罚政策对中老年农民采用跨期绿色农业技术表现出积极影响;社会资本对中青年农民的技术采纳具有负向影响,但有利于中老年农民采纳跨期绿色农业技术。由于年龄较高农民积极采纳跨期绿色农业技术其实是该群体非农就业机会减少而被动“以农为业”的结果,这表明农业生产包括农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缺乏最为优质的劳动力支撑;另一方面,非农就业的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缺乏务农经历,多年后回归农业又能否承担起农业绿色化转型的责任也值得思考。因此,劳动力老龄化对中国农业短期的影响在于如何把地种好,而长期的潜在威胁依然是谁来种地。  相似文献   
65.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云南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清政府采取了一定措施, 如募民垦荒,兴修水利,种植经济作物等。但清后叶,随着帝国主义的大力入侵,农业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66.
土地经营规模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十分严峻、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应从建设现代农业长远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土地经营规模的演变规律,以科学的态度去借鉴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的经验,以求实的精神从国情出发选择我国逐步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战略途径和政策导向,把握住当前最有利的起步时机,引导农地从分散趋势向集中趋势转变,通过逐步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农业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不断扩展空间,进而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机械化、科学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商品率,并沿着这一路径,增加农业收入,逐步实现小康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67.
以绿色农业应用为背景,融入现代科技设计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系统设计了清洁能源系统、能源储存系统、信息采集系统、智能温室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人机交互以及云平台应用系统,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环境信息采集与存储、无线区域组网、系统信息显示与预警、智能控制等功能.系统内各功能部分,采用独立的模块化设计,易于组装移植,综合性、开...  相似文献   
68.
"三农"难题成因:历史嬗变与现实探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央政府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社会焦点,"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影响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本文从历史检索与现实反思有机结合的视角,系统探讨了中国"三农"难题的四大成因,即:市场之因、制度之因、国情之因与政策之因,从而为"三农"难题的有效化解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9.
论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彤 《资源科学》1999,21(4):39-42
传统农业的观念,总是把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误认为城市的发展必然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因而,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把城市外围近郊的大量农田变成非农用地,使城市变成了“水泥丛林、柏油沙漠”的景象,于是农业在大城市中被轻视、被压缩、被吞没、被废弃。发展都市农业是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是一种新形态,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并是特大的都市,以其为例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0.
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发展状况及其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进入新时期以来,农业的科技化发展趋势、农村的城镇化趋势、农民的社会分化以及农民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都为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当前的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在发展态势、内容结构、供需关系等方面表现出诸多新的特征。对此进行准确的把握,是推进新世纪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