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21篇
教育   1046篇
科学研究   649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07篇
综合类   9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9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单一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土壤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地、草地生态系统等,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了整个生态系统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文中涉及到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植被数据。利用ArcGIS9.3分析1985到200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根据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江苏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储量和植被碳储量,并分析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975.72Tg,其中土壤碳储量为922.03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94.5%,土壤平均碳密度为9.41kg/m2,植被碳储量为53.69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5.5%,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791kg/m2;②1985-2005年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共减少9.73Tg,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7.54Tg,植被有机碳储量减少2.19Tg,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了有机碳的释放,释放量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1%;③建设占用耕地是引起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总体而言,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平衡的扰动并不大;④应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增加碳汇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方式来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碳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2.
土地是重要的资源和资产,也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明确要求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即市场化配置。但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为招商竞争等原因而实行低地价政策,将地价定位于工业用地最低保护价,"多地一价"现象普遍,致使工业用地市场流于"有形",势必影响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结合市场机制进行工业用地市场化分级,以土地市场交易平均地价为自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地价影响因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地价模型,通过测算地价、交易均价、最低保护价的比较分析,得到以下结果:①三类地价总体格局相当,由南至北呈"高-低-高"的格局,形成以环太湖为主高点、邳州市等为次高点和宿迁为谷地的区域分布格局;②工业用地市场受最低保护价政策影响较大,偏离土地利用实际情况;③1级、2级、3级市场交易均价分别为测算地价的107%、108%、85%,说明在非有效市场环境下地价平均偏低了15%;④1级、2级、3级市场最低保护价分别为测算地价的97%、95%、85%,表明如与2级县市相当,3级市场最低保护价至少可以提高约10%。  相似文献   
143.
刘芳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1,33(2):294-301
本文对我国8个重要农业区1980s末至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耕地和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松嫩平原,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则积聚在新疆、内蒙古东部区和华南蔗果区;②1980s末至2005年间8区耕地总量上升,其中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三江平原增量显著,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平原减少,耕地空间重心由我国东部、中部复种指数较高的传统农业核心区向西北、东北等复种指数较低且生态相对脆弱地区迁移,整体土地生产能力有所下降;③各区草地面积皆下降,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和新疆为减量主体;各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面积快速上升,其中黄淮海平原和松嫩平原面积增量占8区总增量的70%;林地面积总体增加,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占8区林地净增总量的90%,而三江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林地略降;④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增加,增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松嫩平原,构成多为沙地、裸土地和盐碱地,表明局部地区存在土地退化现象;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和四川盆地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未利用地进一步减少,后备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相似文献   
144.
陈艳蕊  赵凯  王志晓  薛欧 《资源科学》2011,33(3):528-534
本文在河南省内黄县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各社会经济特征变量做了Pearson相关性检验,然后以LnWTP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最后采用意愿评估法(CVM)对耕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进行估算,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受教育程度与支付意愿值呈显著正相关;②农村居民年龄和承包耕地面积与支付意愿值呈显著负相关;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和年农业收入呈显著正相关;③经估算,河南省内黄县耕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单位值为11649.45元/hm2(776.63元/亩)。因此,应在估算耕地资源总价值、确定征地价格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和耕地资源保护决策中应充分考虑耕地资源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145.
土地征收对承包权的影响与补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灵辉  陈银蓉  成楠 《资源科学》2011,33(2):315-321
承包权是农民依法享有的承包集体土地的资格,是农民享有的一项民事权利。土地征收并不必然导致失地农民丧失集体成员身份,因此失地农民仍享有下轮集体发包土地时承包土地的资格。现行征地制度没有明确失地农民下轮参与承包集体土地的资格,也没有规定征地导致失地农民丧失承包权情况下的补偿措施,这不利于失地农民土地权利的维护,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通过建立土地征收面积(L/)与下轮集体成员人均承包地面积(S)之间的关系模型(L/-S关系函数),分析不同征地规模对失地农民承包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征收对失地农民承包权的影响与征地面积以及集体原耕地数量存在着密切关系,只有征地面积超过一定限度或者集体耕地压力指数本来就大于1时,失地农民丧失下轮承包集体土地的权利,否则,失地农民并不丧失承包土地的资格。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征地造成失地农民承包权丧失时,应对失地农民的承包权进行补偿,并将承包权与失地农民的年龄、法定承包年限等联系起来,利用年产值倍数法建立起了承包权的补偿模型.  相似文献   
146.
北京市农业发展态势及土地整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地区农业发展演变规律,是制定大都市区土地整治策略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化的导向下进行调整,其基本态势就是将生产、经济等资源转移到经济效益更好的产业或部门之中;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1978年的28.3∶40.1∶31.6,变为2008年的6.4∶21.1∶72.4;受城市化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从69.1万hm~2持续下降到32.2万hm~2,但种植结构方面,粮食作物和蔬菜的播种面积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受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影响,第一产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越来越有限。本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各区县间农业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这也是区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依据。并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目的,将农业发展与城市环境建设相结合,提出不同圈层的农地整治策略,以推进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4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传统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时代产物,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与突破。知识溢出价值论是指知识溢出的接受者(价值主体)利用溢出知识(价值客体)进行模仿创新所创造的价值,或者是知识溢出的接受者利用溢出知识所节约的与R&D投入相当的研发成本。知识溢出价值具有价值量的递增性、价值决定的独特性、价值量计量的复杂性和价值实现的非让渡性等独特的特征。知识溢出价值创造一方面取决于知识创新者创新知识的创新性与经济适用性,另一方面取决于知识溢出价值主体吸收、消化与模仿创新能力。知识溢出价值论的提出融合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新经济增长理论精髓,知识溢出价值论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知识价值论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148.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得到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4期土地利用历史数据,首先对CLUE~S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验证,然后利用CLUE—S模型和Markov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3种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系统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CLUE—S模型在乡镇小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效果较好,精度较高。各情景下,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仍将在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均以消耗大量的水田为代价,河流密布、交通便捷和经济发达的区域将是未来耕地非农化的“热点”区域。生态保护情景和基本农田保护情景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调控效果较好,林地、水体、水田和旱地受到了更好的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建设用地的肆意蔓延。  相似文献   
149.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张景华  封志明  姜鲁光 《资源科学》2011,33(6):1195-120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又是研究土地覆被变化的重要前提,它既影响着分类结果的表达,也决定着分类数据的应用领域。本文简要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的研究进展。研究认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1970年代之前以土地利用分类为主,着重于土地用途的差异,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制图;1970年代随着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土地覆被为主的分类系统迅速发展起来,它着重于土地类型的差异,主要用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研究指出,目前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一般都适用于特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尺度,没有统一标准,这种土地分类系统的不兼容性,给土地覆被数据的汇总、分析与共享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一个"万能"的土地分类系统又是不存在的。鉴于此,研究认为一个标准土地分类系统应该是多级的、开放的系统,高级别的土地覆被类型可以直接基于遥感影像进行识别,以便于实现分类数据的比较和共享;低级别的土地覆被类型可以根据特定研究目的灵活制定,以满足特定的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150.
文章从文本的共存关系和派生关系来分析《金瓶梅》的互文性,重点分析《金瓶梅》对前文本《水浒传》和《西厢记》情节架构和人物形象的戏拟,并解读其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