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6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540篇
教育   2390篇
科学研究   85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9篇
综合类   222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69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241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陈曦炜  宋伟 《资源科学》2009,31(10):1772-1778
论文从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结构、农村居民点利用的充分程度、农村居民点利用的紧凑程度和农村居民点的利用强度4个方面选取了5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年北京市农委的普查数据,对海淀区72个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①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中混杂了部分企业用地,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可能被低估;②目前,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测算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时应使用实际在农村居住的本村和外来人口的总和;③评价的海淀区72个农村居民点中,利用相对集约、一般集约和相对不集约的农村居民点数量分别为23个、33个和16个,平均集约利用评价分值分别为0.71、0.61和0.43;④区域上,海淀区南、北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评价分值分别为0.63和0.57,南部明显高于北部;海淀北部4镇中,温泉镇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最高(评价分值为0.66),其余3个乡镇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32.
基于转移矩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挖掘方法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刘瑞  朱道林 《资源科学》2010,32(8):1544-1550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随机状态下各地类间相互转换的理论频数,通过实际转换量与理论转换量进行对比,构建判断土地利用转换规则的方法,从而能够更加清晰地判断土地利用变化的系统过程。应用上述方法对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临邑县耕地总变化量最大,其次是园林地和未利用地,最后是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其中耕地几乎全部都是交换变化,而未利用地则相反,园林地和其他土地以交换变化为主,建设用地以净变化为主;从新增的角度来说,未利用地转化为其他土地最具有转换优势,其次是未利用地转换为园林地;从流失的去向看,其他土地转换为园林地最具转换优势,其次是耕地转换为园林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获取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信息,更清晰地辨别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规则,能够为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建模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3.
黄淮海地区产业与用地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志宏  郝晋珉  郭力娜  高红梅 《资源科学》2010,32(11):2145-2151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方法研究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要素与产出的空间集聚状况,并依据不均衡发展理论构建其产业与用地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黄淮海地区产业发展经济投入和产出而言,该地区人口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则表现出比较分散性;由于土地具有固定性和基础承载属性,土地空间配置的分散性必然导致其它生产要素不能按照最优方式进行配置,进而导致区域产业发展的低效性。鉴于国外发展经验和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该区域非农经济建设进入大力发展大都市圈与都市带相结合的网状聚集发展阶段。依据点轴发展理论及黄淮海地区各市非农社会经济建设竞争力和主要交通状况分析,区域非农产业和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两横三纵四心"集聚发展模式,其它地区为农业生产和农地生态保护集聚发展区。本文构建黄淮海地区农业和非农产业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的实质就是为了加强区域内部地区间农业生产和非农经济建设的分工与协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减少经济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和缓解当前土地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134.
滨海盐碱地利用变化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配置的综合研究是土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滨海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研究其利用变化与优化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制定了滨海盐碱地盐化程度分级分类标准,提出了依据区域盐碱程度和耕层土壤全盐含量进行土地利用优化的对策和"台田-浅池"优化利用模式.黄骅1986年-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耕地增加14.31%,建设用地增长93.95%,未利用地减少23.07%.2006年,黄骅非盐碱耕地、轻度、中度、重度以上盐碱耕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4.67%、27.01%、12.55%和5.77%.盐碱地开垦是黄骅耕地增长的主要方式.黄骅实施"台田-浅池"模式后,耕地面积降为28.7%.沼泽湿地和盐碱草地增加,可收到生态安全与生产高效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为滨海盐碱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5.
采用1961-2006年福建省64个气象观测站整编的气温资料,通过趋势分析、EOF分解、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和天气学方法,研究了福建省气温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为:全省年平均气温和1、4、7、10月份平均气温均呈增暖趋势.其中年平均和1月份气温增暖最为明显,表现为全省性的增暖,趋势系数分别达到了0.547和0.396;其次是10月,趋势系数为O.277;而4月、7月气温仅呈略增长趋势.同时,还研究了年平均气温和1、4、7、10月份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6.
不同处理条件对洋葱鳞茎表皮细胞骨架形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骨架是活细胞的重要结构,研究细胞骨架的形态对于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洋葱为材料,设置了4个不同的1%Triton X-100抽提非骨架蛋白时间(10min、15min、25min、40min)对洋葱细胞骨架显微观察的关键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分析了细胞环境温度(-18℃、4℃、20℃、50℃),紫外线照射活细胞(0min、60min),0.1mol/L Ca^2+处理及0.1%秋水仙素处理对洋葱细胞骨架形态观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Triton X-100抽提非骨架蛋白25min观察效果较好;-18℃、50℃,紫外线辐射60min,0.1mol/L Ca^2+和秋水仙素处理均会影响细胞骨架的观察。  相似文献   
137.
讨论了家庭型酸奶制备的基本工艺条件,分析了接种量、加糖量和发酵温度等发酵条件对酸奶质量的影响,同时对发酵剂的选择、连续转接后发酵剂的发酵力变化、连续转接酸奶的质量等问题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型酸奶制备时的发酵条件以接种量为7%、加糖量为5%为宜;室温达30℃左右即可满足家庭条件下酸奶发酵成功所需的温度;尽管连续转接后发酵剂的发酵力并没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但连续转接酸奶的质量却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8.
安徽省近41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安徽省20个气象站1961-2001年气温、降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近41年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各季中冬季增温最明显,但夏季却出现降温趋势,增温最显著是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量最大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夏、冬季平均降水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增加对年均降水量增加的贡献最大,而春、秋季平均降水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39.
研究胡子鲶胃、前肠、中肠、肝胰脏四个部位的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以及温度、pH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四个部位中,蛋白酶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胃〉前肠〉肝胰脏〉中肠;淀粉酶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脏〉中肠〉胃〉前肠;脂肪酶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前肠〉中肠〉胃〉肝胰脏.胃蛋白酶活性最高,其适宜温度为30-35℃。适宜pH为5.5;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最高,其适宜温度为25~35℃。适宜pH为6.0~7.0;前肠脂肪酶活性最高,其适宜温度为35-40℃,适宜pH为7.0~7.5.  相似文献   
140.
集成了微机电(MEMS)系统、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式,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设计和实现了无线温湿度传感器网络系统,其中包括硬件系统设计和Tinyos操作系统体系结构和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给出了温湿度数据采集应用开发的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