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教育   658篇
科学研究   48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23篇
综合类   79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is article develops a general framework to describe the changes in university IPR regulations in Europe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patenting activities of universities and on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es.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IPR regulations on academic patenting is a complex issue, and parallels with the US case can be misleading. First, despite the general trend towards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university IPR regulations in Europe remain extremely differentiated and there is no one-to-one mapping to the US system. Second, it is difficult to disentangle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ffects of changes in IPR ownership regulations on academic patenting activities from the effects of concurrent transformations in the institutional, cultural and organizational landscape surrounding academic knowledge transfer. The article proposes a review and typ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national university IPR ownership systems on the basis of their development since 2000, and uses it to analyze the aggregate dynamics of academic patent ownership in several European countries. The analysis of patterns of ownership of academic patents shows that there has been a general increase in university patenting since 1990, with a significant slowdown (and even reduction in some countries) after early 2000s accompanied by a switch in academic patents ownership in favor of university ownership though preserving the European specificity of high company ownership of academic invented patents.  相似文献   
92.
微生物还原固定铬对Cr(VI)污染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筛选获得一株Cr(VI)还原菌株XMCr-6,并对其生物还原固定Cr(VI)进行了研究。动力学实验显示Cr(VI)是先还原,然后吸附固定在细胞表面。XPS分析表明铬在细胞表面主要是以三价的形式存在,高分辨透射电镜结合能谱分析进一步证实是形成Cr2O3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93.
研究目的:研究花状氧化铁的制备并探讨其对砷的吸附性能和亚甲基蓝的催化性能。 创新要点:1.合成了花状氧化铁;2.发现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模拟砷的吸附过程;3.发现花状氧化铁对亚甲基蓝有很好的催化降解性能。 研究方法:1.使用扫描电镜、投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BET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对合成的花状氧化铁进行表征;2.采用静态实验法研究砷的吸附性能及亚甲基蓝的催化行为。 重要结论:1.采用一种低成本的溶剂热法合成了花状氧化铁;2.合成的花状氧化铁有着较大的比表面积并对砷有着很好的吸附性能,并且吸附率随着pH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发现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模拟砷的吸附过程;3.亚甲基蓝的初始浓度和花状氧化铁的用量对催化性能影响较为明显,花状氧化铁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4.合成的花状氧化铁可以应用于大批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94.
通过实验制备出了Fe3O4、Fe3O4/C、Fe3O4/C/Pd纳米粒子,并将其应用于Suzuki偶联反应.以Fe3O4为载体通过溶剂热法将C包覆在Fe3O4上,再在得到的复合材料上包覆Pd得到Fe3O4/C/Pd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产物进行表征,并对结果进行粒径形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Suzuki反应在以DMF/H2O(V/V=1)为溶剂,Na2CO3为碱时,在反应温度为80℃下,反应5 h时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95.
基于福建省某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观测数据,分析其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研究臭氧(O3)生成潜势,采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模型开展源解析。本次研究共检测出化合物115种,定量分析51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烃、烯烃以及芳香烃,其中烷烃和芳香烃含量最高,烯烃的O3生成潜势贡献最大(45%)。PMF模型源解析结果表明,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排放源包括机动车尾气排放、溶剂使用、植物源、生物质燃烧和工业过程,分别占比55.07%、9.37%、8.09%、12.01%和15.47%。  相似文献   
96.
东亚夏季风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的研究是气候研究的重要方向,对较长时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的变化进行进一步分析能够提供重要线索。采用前人重建的过去2000年和尚洞高分辨率石笋氧同位素(δ^18 O)记录,通过奇异谱方法分解之后进行重建,发现前4个组分重建的序列反映了百年以上尺度东亚夏季风的演化,而组分5~16重建的序列则与年代际尺度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变化良好相关,反映了这一时间尺度上ENSO对东亚夏季风的调制作用。组分5~16重建的过去2000年序列中显著的77年和44年周期可能是ENSO传递的太阳活动信号。  相似文献   
97.
用阳极氧化法在Ti基片上制备出TiO2薄膜,然后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将Co-Pi和Cu2O沉积在TiO2薄膜表面.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光电化学性质测试,发现TiO2薄膜表面先沉积Co-Pi能够有效阻止Cu2O颗粒堆积,光电流显著提高.而先沉积Cu2O后沉积Co-Pi,则会使Cu2O还原为Cu,同时形貌发生改变.特别地,沉积300秒Co-Pi后再沉积Cu2O颗粒,能得到200 mA/cm2的最大光电流.  相似文献   
98.
以氯氧化锆、硝酸铈、硝酸铝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在经过扩孔处理的γ-Al2O3基载体上制备出Ce0.6Zr0.4O2/γ-Al2O3复合粉体。为有效去除水分,减少粉体团聚,采用正丁醇与粉体共沸蒸馏。采用XRD技术对所得粉体的晶型及相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e0.6Zr0.4O2/γ-Al2O3复合粉体中CeO2为立方晶型,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样品的衍射峰依次变强,半高宽变窄,说明晶粒变大,晶体的完整性变好。  相似文献   
99.
以H3PW12O40为催化剂,30%H2O2为氧源,催化氧化环己酮合成己二酸.探讨了H3PW12O40对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较系统地研究了磷钨酸用量、反应温度、H2O2用量、KHSO4用量等因素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实验表明:H3PW12O40是合成己二酸的良好催化剂;在n(环己酮)∶n(H2O2)∶n(H3PW12O40)∶n(KHSO4)=100∶388∶0.035∶0.74(固定环己酮用量为0.10 mol,磷钨酸用量0.1g,H2O2用量40 mL,KHSO4用量0.1 g),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6 h的最佳条件下,己二酸的收率可达49.5%.  相似文献   
100.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运动性心肌损伤检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凌  范启国  岳峰 《体育与科学》2005,26(5):64-66,71
由于缺乏特异性强的心肌标记物,对运动训练中造成的心肌损伤难以早期诊断,心肌肌钙蛋白T(cTnT)作为新的心肌标记物,为运动所致的心肌损伤提供了新的监测手段。通过对运动员大量周训练中血清cTnT浓度变化的检测,我们明确检测到运动性心肌损伤的存在,并对该损伤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划艇队员17名,分为一线组和非一线组,观察两组队员在经过大周期训练中的两个最大量周训练中的血清cTnT和CK浓度变化,结合大周期训练中摄氧量变化,对其心脏机能进行评定。结果:在cTnT、CK血清浓度变化上,各组队员血清cTnT含量均属适度增长范围,各组的cTnT、CK两者之间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一线组队员cTnT、CK血清浓度在第一个大量周升高,第二个大量周下降(P〈0.01)而非一线组队员两周内cTnT和CK血清浓度呈上升趋势(P〈0.01)。在摄氧量多个方面,一线组训练前后有显著性变化(P〈0.05或P〈0.01或P〈0、001),心肺机能得到发展,非一线组队员摄氧量各方面变化不明显。结论:在大运动量训练中存在心肌受损,但该心肌受损是可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