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311篇
科学研究   381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43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Prior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in the ‘capabilities’ literature has either studied how new routines are created during an exploratory process of variation and selection or how existing routines are replicated during a phase of exploitation. Few studies have analyzed the life cycle of new routine creation and replication as an integrated process. In an in-depth case study of England’s Highways Agency,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creation and replication of a new routine across multiple sites involves four sequential steps: envisioning, experimenting, entrenching and enacting. We contribute to the capabilities research in two ways: first, by showing how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levels, capabilities and logics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shap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outines; and second, by identifying how distinct evolutionary cycles of variation and selective retention occur during each step in the process. In contrast with prior research on replication as an exact copy of a template or existing routine, our study focuses on the replication of an entirely new routine (based on novel principles) that is adapted to fit local operational conditions during its large-scale replication across multiple sites. We draw upon insights from adjacent ‘practice research’ and suggest how capabilities and practice studies may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future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routines.  相似文献   
142.
商华  陈任飞 《科研管理》2018,39(10):79-89
企业的动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已是学术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管理趋势,在现代组织战略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文献对于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更加动态化同时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转化为企业绩效及其过程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资源管理视角,通过收集163个企业管理人员调研数据并使用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建模(PLS-SEM)分析了动态可持续能力对企业可持续绩效的全面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可持续能力由监控、捕获和重构能力构成,动态可持续能力对企业可持续绩效各维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管理能力部分中介动态可持续能力与企业环境和社会绩效的关系,但对经济绩效没有中介效应。本研究丰富了动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为企业在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提供有效的经营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3.
基于高阶梯队理论和组织理论的双重视角,以2011—2015年沪深A股高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实证考察董事会异质性对于创新战略的具体影响,以及组织冗余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不同维度异质性对企业创新战略实施的倾向性具有差异化影响,其中,教育水平异质性对创新战略具有负向作用;学术背景异质性对创新战略具有正向作用;而职业背景异质性对创新战略无显著作用;组织冗余正向调节董事会异质性与创新战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4.
依据我国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基本特征,从创新支撑、活动、产出、影响、运营能力五大维度出发,提出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求取各指标权重大小,通过直觉模糊数相关系数计算各科研机构与理想、临界机构加权相关系数,提出直觉模糊排序方法。最后,选取广东省属10所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为样本,并利用该方法进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给出提升该类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5.
本研究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知识流动的角度描述、量化、模拟企业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协同演进的过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创新绩效取决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网络协同演进路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创新网络构建与演化→外部知识内化→创新绩效→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在协同演进的过程中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创新绩效驱动三要素中,动态能力以及创新网络知识内化对创新绩效提升具有边际递增的效应,同时创新战略、产业政策平台和管理平台对企业技术创新都存在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6.
省、部院共建科研机构是广东21世纪初期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一项成功实施的重大战略措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通过21世纪初期广东与中国科学院系统、高教大学系统共建的科研机构共建单位自评、对其进行调研及综合评价活动,肯定了11个共建科研机构的建设投资有效或基本有效,其运行具有创新性、效率较高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147.
语境补缺假说和语境适应论等国内外最新理论为我国高职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语境对比研究的最新成果支持真实自然的社会文化语境对语言交际能力的正面影响。创建多元化的外语交际教学语境,将语境信息顺应到交际互动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语境认知和语境运用能力,提高真实场景中运用语境理论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应用性外语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8.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有效地强化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入世"七年来困扰国内中小企业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国内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棘手问题.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注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的迫切性,探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据此从培育技术创新理念、明确技术创新定位、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和健全技术创新机制等四个方面列举大量典型事例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49.
针对当前动荡的经济环境,扩展了BTO供应链的功能特性,提出了BTO供应链应该具备的新特点。将动态能力和运营能力扩展到BTO供应链管理中,定义了BTO供应链动态运营能力的概念及分类。提出了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BTO供应链运营管理功能和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150.
Modularity in organizations can facilitate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Paradoxically, however, modular management can also stifle the strategic potential of such capabilities by conflicting with the horizontal integration of units. We address these issue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how modular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project teams and front-line personnel in concert with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interventions influence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t a large Asia-based call center.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full capitalization of the efficiencies created by modularity may be closely linked to the strategic sense making abilities of senior managers to assess the long-term business value of the dominant designs available in the market. Drawing on our analysis we build a modular management-KM-dynamic capabilities model, which highlights the evolution of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also suggests an inherent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modular and integrated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