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3篇
教育   283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Confucianism has been widely perceived as a major moral and cultural obstacle to the donation of bodies for anatomical purposes. The rationale for this is the Confucian stress on xiao (filial piety), whereby individuals' bodies are to be intact at death. In the view of many, the result is a prohibition on the donation of bodies to anatomy departments for the purpose of dissection. The role of dissection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anatomy within a Confucian context is traced, and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donation programs and the appearance of memorial monuments is noted. In reassessing Confucian attitudes, the stress laid on a particular interpretation of filial piety is questioned, and an attempt is made to balance this with the Confucian emphasis on a moral duty to those outside one's immediate family.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fundamental Confucian norm ren (humaneness or benevolence) allows for body donation as people have a moral duty to help others. Moreover, the other central Confucian value, li (rites), offers important insights on how body don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as a communal activity, particularly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ethically and culturally appropriate rituals for body donation. In seeking to learn from this from a Western perspective, it is contended that in all societies the voluntary donation of bodies is a deeply human activity that is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within which it takes place. This is in large part because it has educational and personal repercussions for students. Anat Sci Educ 11: 525–531. © 2018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atomists.  相似文献   
52.
英国是清政府最先派驻使领的国家,晚清驻英使领深切体会到西方民主政体的优越性,对其进行介绍传播和实践,而这一过程也正是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3.
2 0世纪 2 0年代上半期 ,中苏外交关系的建立 ,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是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性质改变和北京政府迫于国内社会舆论压力的结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俄国国内情况的好转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扰 ,又使其好事多磨 ,成为一个长期和非常曲折的发展过程 ;并使中国失去了解决外蒙问题、完全收回中东铁路等与苏俄交涉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54.
论中国构建和谐世界对外战略的历史必然与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内战略构想的自然延伸,这一中国对外战略新理念体现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外战略思想的一致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认识,突出了中国对内对外政策的统一性,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55.
本文根据薛福成的外交活动,从三个面分析了其外交思想,即对传统思想的沿袭与改造,对近代国际法的接受和运用,外交和内治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56.
面对驱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象和赢得国际社会理解与认同的要求,新中国提出了主动塑造外交新形象的思想,设计了新的外交形象的基本内涵,规定了塑造者的基本素质,确立了塑造的基本原则,对外交形象作了全新的塑造,使新中国获得了并不完全与国力相称的良好的外交形象。  相似文献   
57.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附庸式朝贡制度,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表现为中国与藩国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抗拒及适应过程.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全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8.
章就《合同法》颁布之后,我国法学界对于赠与合同撤销权问题引发的争议进行了剖析,同时对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目的性赠与合同以及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之责任承担问题存在的立法缺陷提出了修订与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59.
《关于最近外交团的态度的报告》是一份研究李大钊在1927年初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材料。根据这一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李大钊为武汉国民政府进行外交活动的一个侧面和李大钊在英、美、法和日本外交使团中所作的外交努力。1927年初李大钊的外交活动,对于武汉国民政府争取外交上的主动,策应北伐战争的进行,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0.
春秋外交辞令,或雄辩滔滔,理直气壮;或声东击西,隐晦其说;或刚柔并济,绵里藏针;或言近旨远,辞浅义深,显示出很高的语言艺术,体现了春秋时代辞令文学的语言风格。春秋时代的外交辞令,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后世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