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591篇
科学研究   9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9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教师继续教育由于教师知识观的不同,存在实证和诠释两种倾向。现存的教师继续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证取向,其基点在于教师知识,而忽视了教师个体的经验。对教师知识的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的继续教育也要从实证理念的模式转向知识诠释理念的模式,故相应地在教师继续教育的理念上需要更新,要破除研究者与教师之间互不信任的不平等的状态,同时也需要通过教育叙事,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知识与经验,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42.
《荀子.大略篇》和刘安《离骚传》撇开诗乐之隆的《大雅》《周颂,》而独将《国风》《小雅》并列标举,正面肯定其中的“好色”与“怨”等带有强烈个体感性色彩的本能情感和社会情感,把《诗经》带入了情感艺术的评论视野,突出和张扬其文学性的情感审美特征,在《诗经》文学阐释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3.
论余秋雨散文的双重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余秋雨主要散文作品的解读可发现其独特的双重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144.
一些有关翻译标准的基本问题,经过长期研究发展似乎已在理论上取得了相当共识。然而每当我们把目光转向着重于实践的口译就会发现,一些看似解决了的理论问题在实际的口译过程中却并非如此。传统翻译理论本质上着重笔译研究,虽说对口译同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终归不能一言代之,时而总会露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文章根据口译规律特点,从口译实践认知出发,提出了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45.
鲁迅形象建构的内在机制是鲁迅精神资源的确立及扩散,其生成的逻辑基点是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形象范式"的找寻。历代学人的学术阐释丰富和延展了鲁迅形象的精神内涵,当然也存在着无法回避的"误读"现象。不同文化语境的烛照则使"鲁迅本体"被构织成为文化场域中有机构成要素,呈现出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特性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46.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art museums are determined, to a great degree, by ideas of art and interpretation put into play, consciously or not, by both museums and educator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conducted at Tate Britain in which we have analysed the concepts of art and interpretation that underlie the discourses of the educators interviewed in this gallery. To this end we have designed a methodological device, a model that proposes four way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art commonly found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This model has arranged the various conceptions from more visual or perceptual approaches to the most experientially complex as those summarised below: works of art as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s identification; works of art as a message to be revealed, and interpretation as decodification; works of art as an intellectu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 and interpretation as an opportunity for critical reflection; works of art as the materialisation of an experience, and interpretation as an opportunity for self‐development. We conclude that in interviews with educators working in the Tate Britain different narratives about the idea of art and the idea of interpretation coexist, which in many cases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 some others are contradictory. Examples of the interviews are presented throughout the article.  相似文献   
147.
倪瓒在为其甥华子文所绘的《云林画谱》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绘画思想和美学主张,明确地要求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应寓“士气”于“画理”之中,重“逸气”而抑俗工之气,做到有理有趣,意法自然。作为一本入门指导性教材,《云林画谱》集中反映了倪瓒的绘画思想。  相似文献   
148.
口译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上做全方位的努力。目前针对学生口译能力培养的研究以经验性讨论为主,实证研究较少,且显有从学生反馈出发进行探讨的。在回顾口译教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学生需求并提出以下口译教学建议:1)口译教师要有丰富口译经验及科学教学方法;2)课堂教材应以技能为线,练习材料要与时俱进,灵活多变;3)在教法上区别于语言教学,以技能为主;教师应多点评,做口译示范。  相似文献   
149.
"孟母三移"故事代代相传,耳熟能详,这一故事也被戏剧家作为题材,演绎成各种戏曲作品。从南戏到当代,均有不同类型的"孟母三移"题材剧,现知的有六种。从已掌握的剧本来看,剧本情节越往后越简单,越容易演出,然而它所反映的主题依然很深刻。通过各个时代剧作家不同的改编,将孟母教子的精神通过戏曲这一特殊形式传播开来,不仅歌颂了孟母,而且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150.
隐喻与诗歌的紧密关系造就了隐喻的文化解读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以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英译本为例分别从词、句以及文本的不同层面来探讨诗歌中隐喻的文化解读,并进一步研析在隐喻的不同文化解读中译者如何为其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间的疏离进行处理。实际上,对诗歌隐喻的文化解读是一次再创作,它使得原词隐喻在译文中呈现出新的意义,而译文读者则通过隐喻的解读增进了对诗人和诗词的世界的领略和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