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597篇
科学研究   9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9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王晏 《培训与研究》2009,26(4):23-26
亲属称谓是表示亲属关系的名称。由于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英哈亲属称谓系统在称谓制、面称、泛化以及称谓的人文性和宗法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家庭类型、文化价值观、礼貌原则是两种亲属称谓系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2.
运用格莱斯会话合作原则,探讨在口译中如何处理原话语所包含的习语,旨在说明口译员作为原话语的信息发送者(说话人)与接收者(听话人)之问的桥梁,在口译这一特殊口语交际活动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在处理原话语中出现的习语时,口译员应考虑口译的特殊性,积极遵守合作四准则,这对于习语口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33.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国际贸易合作日益增多,对商务口译的需要应运而生,相比其他翻译,商务口译有其自身的特点。释意理论作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的翻译理论,对指导口译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释意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分析了译者在商务口译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234.
《都柏林人》可存在多种的解读。文本的意义和读者对文本的再造都有其合理性诠释的空间,也许这正是《都柏林人》作为文学典型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35.
高职“双师型”教师内涵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不一,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科学解释。对于这个概念,只有从政策和教育界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对其内涵发展归纳、梳理和分析,从“双师型”教师的身份、专业类别和层次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准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相似文献   
236.
"生命超越"主题的原型发端于巫术仪式中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形成于神话世界中不死的神和死而复活神的记录.其核心含义在于:超越死亡.这一原型经过置换变形反复出现于世界各民族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两个基本内涵:超越时间意义上的死亡--追求永恒;超越空间意义上的死亡--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237.
《牡丹亭》的问世受到了明清女性的热烈追捧,杜丽娘这一典型艺术形象引起广大女性读者的共鸣,女性对于《牡丹亭》的解读从来就没有间歇过,女性对《牡丹亭》的阅读接受带有强烈的性别认同色彩,同时她们更多地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解读作品,她们的解读更加感性和细腻,对杜丽娘内心世界的把握更通透,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38.
法国学者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对理解明末清初编刻的唐宋词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明末清初出现的唐宋词集副文本大致包括:封面、标题、牌记、序跋、题词、目录、正文、注释、插图、评语、附录等,这些副文本所包蕴的内涵各不相同,在文本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亦有所差别,因此,其传播指向也有区别,能从不同角度起到扩大正文本的传播效果、拓展正文意义空间的直接效果。  相似文献   
239.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翻译就是译者首先作为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阐释,再将其以目的语文字形式传介给其他目的语读者的过程。现代阐释学中,“理解”是与原作品对等的、积极发问和主动探索的过程,因而文本理解,即文本阐释在翻译中就显得尤为关键。现代阐释学没有给“理解”活动作出界定并不意味着文本阐释的空间是无限开放的,它也具有一定的理性和尺度,超越了这个界限,翻译就会泛滥甚至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240.
柳诗探幽     
对“荆州不遇高阳侣”典故取向、“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的真实背景,学界众说纷纭,笔者对它们进行了详细阐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求总结出一套领悟柳诗真谛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