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7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熊召政的《张居正》使我们有可能借助于一个虚构性的文本来思考关于改革的话题。对于改革家的张居正而言,何以“成于改革,毁于改革”?对于由张居正所推动的这场改革运动来说,又何以“成于张居正,毁于张居正”?这里是否包含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国改革的死结?《张居正》揭示了张居正改革最终未能完成制度性的设计,使体制有一种自我适应和调整的能力,而仅仅依赖于体制内个人的良知与威权,则难免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62.
本文主要探讨《儿女英雄传》中动词重叠的句法功能。从我们对该书的考察结果来看,动词重叠式的主要句法功能是充当谓语,其次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插入语等句法成分。本文中我们对各种情形一一作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63.
应用超临界CO2流体提取技术,对芎香通脉丸剂型中的丹参、川芎、诃子、肉豆蔻分别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出了最佳提取工艺,并进行了制备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64.
诗人熊国华在他的《与石榴对话》中筑起了一个精神家园,这个家园既是他个人的,又是通向世界的。他诗中的时间意象,善于把时间空间化或把空间时间化,时空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其时间意象具有历史性的特点,生动和深刻地展现了一种人生本己的生成性和构建性;其时间意象将时间的三种样式———曾在、现在、将在统一起来,如同穿越生命隧道的阳光,具有极强的内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65.
留得残荷听雨声——英莲·香菱·秋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人物的命名大都体现了作者的精心艺术构思,解读《红楼梦》不能仅读其写实层面,必须同时留意其隐喻性,或者回味其隐喻性。小说中香菱这个人物的三个名字既概括了她曲折坎坷的一生命运,又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66.
雄安新区文化建设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重要内容。新区设立、千年传承、世界眼光成为雄安新区先进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立足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雄厚的革命文化底蕴、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是建设比肩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又一具有全国意义新区的关键。雄安新区先进文化建设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精心提炼文化精神内核,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雄安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成现代化文明城市。  相似文献   
67.
扬雄是西汉末年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著述繁多,据文献记载有47部(篇),可分为哲学、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及其它五大类。  相似文献   
68.
扬雄准《易》而作《太玄》,在历史上引发《太玄》研究之学。汉末三国时期,《太玄》研究形成第一次高潮,推动和促进了魏晋玄学的形成和发展。晋范望《太玄解赞》成为象数学的代表之作。唐王涯注《太玄》,引入王弼解《易》方法,《太玄〉义理学张显。宋代的《太玄》研究极为兴盛,对宋学尤其是象数性命之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明清两代,《太玄》研究转入低谷,但仍有值得关注的著作传世。现代的《太玄》研究更有兴起发展之势。《太玄》研究与传统学术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9.
《远游》以“重曰”为界分为原作和拟作两部分,原作为淮南王刘安的绝命辞;拟作实即《广骚》,为扬雄模拟《离骚》、《大人赋》而成的集句式的百衲体;刘歆将其附益在《远游》之下。两者分别对中国诗歌的游仙诗与玄言诗产生很大影响。司马相如《大人赋》借鉴了《远游》原作的首、次韵而自铸伟辞。  相似文献   
70.
苏轼很敬佩屈原。他虽然没有写过专门评论屈原的文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赋、书信和杂文里,找到一些和屈原与《离骚》有关的文字,《屈原塔》诗和《屈原庙赋》,就是其中最详细的资料。本文尝试尽量把这些资料集中在一起,加以分析和讨论,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苏轼对屈原和《离骚》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