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757篇
科学研究   104篇
体育   56篇
综合类   74篇
信息传播   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教育国际化、人才需求多元化和经济发展智能化的必然选择。本以河北大学近两年来二级学院招生情况为实例,具体分析了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关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思路与创造性设计。  相似文献   
962.
本根据国内外教育发展的现状,梳理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主要包括基础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963.
在1941年至1945年这一独特的历史时期,上海出现了一批颇具轰动效应的作家与作品,以往对这类作家作品的研究,存在着概念模糊,命名无序以及格局分散等偏颇之外,为此,有必要从整体的角度对这一学现象进行再定义和梳理。  相似文献   
964.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体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人为本”对教育提出了人本的哲学命题,教育哲学的人本就是“人之为人”。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本体研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当前,教育向大众化转换,我国教育哲学本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值得反思。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确立“人之为人”的教育原则,抓住“人之为人”这个哲学的本,这对当前“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5.
元散曲的俗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散曲出现在中国文学由上中古雅文学向近世俗文学转变的时期,它在语言风格,题旨境界等方面,均表现出迥异于诗词的鲜明美感风貌:以俗为美,这一总体审美特征,正是元散曲对中国古典麻歌美学作出的独特贡献,也是元散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66.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不完善,经济发展状况,就业者观念及素质的原因,使得人才的供需之间出现失衡,大学生就业难,从而引致高等教育发展过度的假象。只有从根源入手找出原因,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67.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德育对象、学生数量、生源构成、学习生活方式、就业状况、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均发生了变化。高校应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展社会实践、重视管理教育、做好党团工作和加强环境营造等途径,以及采用理论灌输法、启发诱导法、活动渗透法、典型示范法和激励引导法等来加强德育。  相似文献   
968.
大众化时期高校教育督导工作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质量保障体系以保证教育质量,教育督导由于自身的特性而在此过程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对我国高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69.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其实质就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论,其理论根基和研究范畴属于教育民主化的理论体系之中。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有其自己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概念表述的形式和内涵不同,彰显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中外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许多问题需用市场的方式解决。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70.
葫芦丝文化与葫芦丝音乐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由"族群"向"全民族"、由"地域"向"大中华"转变,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独树一帜。但受诸多因素制约,葫芦丝文化及葫芦丝音乐在理论研究、作品创作、传播方式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还远远跟不上快速发展的需要。试从理论研究、音乐创作、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思路,以推动葫芦丝文化在历史新时期的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