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6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363篇
教育   1059篇
科学研究   1144篇
体育   377篇
综合类   263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分析双边贸易强度、产业结构相似度、出口结构相似度和产业内贸易指数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相关性,利用1990-2011年的季度数据建立OLS与3SLS模型对比分析中日经济周期协动性的贸易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双边贸易强度、产业结构相似度、出口结构相似度以及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是正相关的;在经济周期协动性的贸易传导因素中,产业结构相似度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系数最小,出口结构、产业内贸易相似度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2.
基于DSGE模型的碳减排目标和碳排放政策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翱  刘纪显  吴兴弈 《资源科学》2014,36(7):1452-1461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加,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国内很少有文献系统地研究碳排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比较了相同减排目标下,没有碳排放政策、碳排放强度、碳排放上限和碳税四种不同碳排放政策的优劣,分别分析了在20%和40%的减排目标下,这四种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稳态值的影响,并利用1980年到2012年的我国碳排放量和GDP数据模拟了正向的技术冲击和污染中间产品效率冲击对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相同的碳减排目标下,碳排放强度政策较其他政策更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达到稳态值损失的社会福利最小。碳排放上限政策和碳排放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相同;②两种冲击在没有碳排放政策的情况下对经济均有长期的影响,且技术冲击的影响程度更大;③技术进步和污染中间产品使用效率的提高具有回弹效应。  相似文献   
83.
以往对多市场接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考察多市场接触对下游产品市场竞争强度的影响,本文将研究的注意力转向上游要素市场。基于多市场接触理论和动态竞争的意识—动机—能力 (awareness-motivation-capability, AMC) 框架,探讨了多市场接触对企业研发强度的影响。对全球最大的38家制药企业2007—2016年期间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把企业间竞争的范围延伸到上游研发市场时,多市场接触会表现出显著的竞争效应,即多市场接触会正向影响企业的研发强度,从而说明经典的相互克制效应并不适用于要素市场。此外,本文检验了多市场接触和研发强度关系的边界条件,焦点企业专利存量和现金持有比会削弱多市场接触和研发强度之间的正向关系,而销量下降产品比例会强化二者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84.
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将农业碳排放与农业面源污染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别从省域与区域层面探讨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并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中国近60%省域的农业技术效率未达到生产前沿;东部地区效率值最高,中部地区最低;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处于最优生产前沿面,长江中游地区处于较低水平;粮食主销区效率值最高,粮食主产区最低;农业技术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U型关系,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农业财政支持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种植结构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85.
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可持续交通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借助大样本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城市快速扩张的典型中小城市河南开封市为研究区域,采用ESDA、GWR等空间统计和分析方法探索城市内部家庭出行碳排放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开封市家庭出行碳排放的高值集聚区大多分布于城市的外圈层,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城市蔓延对居民出行碳排放增加的驱动效应;② 家庭出行碳排放的局部空间差异反映出城市快速扩张区域新建商品房小区职住分离、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发展不匹配的现象,以及城市发展缓慢区域大型购物场所等便民服务设施缺失等问题;③ 家庭出行碳排放的不均衡性明显,但收入水平并非决定因素,小汽车的拥有量、出行距离、出行频率以及机动车出行比重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教育出行距离比职住距离影响更甚,说明伴随着家庭对教育的不断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有待改善;④ 除男主人出行频率对出行碳排放的影响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外,其余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均明显存在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相一致的东西带状渐变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6.
不同竞合情景下企业知识获取和绩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晶钰  沈灏 《科研管理》2009,30(5):139-147
摘要:本文基于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程度差异,提出2×2的竞合关系矩阵,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不同竞合组合情境下企业的知识获取、个人关系与合作绩效特征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三个竞合情境相比,企业间高程度的竞争与高程度的合作并存更有利于推动企业进行知识获取,促进个人关系的完善以及合作绩效水平的提高,为企业在转型经济环境下赢得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一种新的战略选择视角。  相似文献   
87.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从大区地域系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区比重虽较小,但基本保持着上升趋势。从省(区、市)级变化来看:1953年以来,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断增大,并且其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2年为起始阶段、1953年-1980年为初级分化阶段、1981年-2005年为快速演进阶段。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空间格局;②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越是走向成熟,其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速也就越是减缓;③缓慢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难以降低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产业结构演进速率以逐步减缓地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以及最大限度地改善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供应结构,是有效控制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88.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李艳梅  张雷  程晓凌 《资源科学》2010,32(2):218-222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碳减排效应的因素惟有碳排放强度降低。可见,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未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和降低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而后者的实现需要借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89.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996年-2007年碳排放效应分析得出:①江苏省近12年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14%,2007年达到14370万t,碳排放增长过快问题突出;②提出了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两个新指标,并计算得出2007年全省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分别达到2.06t/hm2和84.32t/hm2:③2007年江苏全省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分布格局,13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其排放强度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建设用地碳排放对总碳排放贡献最大是各地市共同之处;(④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的拐点在(2.0~2.1)万元/人附近;⑤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体,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1996年-2007年全省虽然其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全省万元CDP碳排放强度从2004年开始逐年下降的,说明江苏全省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减排压力仍然巨大,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0.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CO2], incoming solar radiation and sea ice coverage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global climate. By applying the simple cell-to-cell mapping technique to a simplified atmosphere-ocean-sea ice feedback climate model, effects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climatic system are studied. The current climatic system is found to be stable but highly nonlinear. The resiliency of stability increases with [CO2] to a summit when [CO2] reaches 290 μL/L which is comparable to the pre-industrial level, suggesting carbon dioxide is essential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global climate. With [CO2] rising further, the global climate stability decreases, the mean ocean temperature goes up and the sea ice coverage shrinks in the polar region. When the incoming solar radiation is intensified, the ice coverage gradually diminishes, but the mean ocean temperature remains relatively constant. Overall,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t the current levels of three external factors the stability of global climate is highly resilient. However, there exists a possibility of extreme states of climate, such as a snow-ball earth and an ice-free ear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