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6篇
  免费   17篇
教育   1873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7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5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逐步兴起的一个哲学与美学概念,随着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与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文论思潮,它越来越引起文学理论家的关注,并且发展出“文本间性”(或“互文性”)。这样“主体间性”就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概念;它可以比较合乎逻辑地解决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的关系,是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主体间性”也有其适用的场域和限度,过分地运用它势必产生文学本体的混乱。  相似文献   
22.
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面对技术的负面效应,出现了对技术怀疑,批判的技术悲观论,技术悲观论启示,引导人们对技术进行伦理反思,揭示技术中的伦理价值,寻求技术与伦理的统一,实现伦理对技术的制约。  相似文献   
23.
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思想注重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批评是政治的批评,它与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批评的政治性决定了批评的视野是整个文化,但文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构成了社会文化、审美、解构重构三大批评系统,他们在世纪文化语境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从泛政治到泛文化的基本走向。这一走向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而对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是文学批评形态流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5.
从批判的前提,批判的依据或尺度,批判的实质内容,批判的目的,批判的基本特性等层面,对批判概念作了初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批判和哲学的关系,认为,批判是哲学的本性,批判精神是哲学的本真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当代最具深度的批判性哲学。在今天,阐扬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批判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6.
梅丽丽 《科教文汇》2013,(35):42-43
论文首先分析了金庸小说中的国民文化,继而剖析了金庸小说中对不良现象的批判,尤其是对于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性弱点的批判。通过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金庸小说蕴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不仅继承了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精髓,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及整体性,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7.
明代白话通俗小说中,有部分以文人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这些小说对明代城市商业语境下的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缺陷、性格弱点等方面进行了批评,表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知识分子性格方面的另一个侧面,同时也展现了市民阶层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和理想时的无奈和焦虑。  相似文献   
28.
当代部分文学评论认为乔伊斯·基尔默的《咏树》过于简单、不协调以及语言色彩单一,对此本文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强调该作品在艺术上的整体性和美感。本文采用新批评主义者所提出的细读的方式,从反讽、词序、比喻、描绘以及语气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剖析,发现在这些所有形式元素的共同作用下诗歌的意境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29.
Art education in Hong Kong has undergone various changes in response to educational reform. In art assessment, a major change in the Hong Kong New Senior Secondary (NSS) Curriculum is the inclusion of art criticism as a compulsory component of the new public examination. Assessing students’ abilities to interpret art in an art criticism public examination context is a critical issue in Hong Kong because the new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has brought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written language in the art examination paper. This means the examination assesses not only students’ abilities to interpret art, but also their language abilities required to respond to art in written form. Since this new mode of assessment of art criticism has been published a number of issues have appeared. 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perceive this development negatively and they believe that the written format will assess students’ written language abilities rather than their critical abilities. These findings challenge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new art assessment policy and raise questions about the role of written language in responding to art. This article aims to raise the issue of the marriage between language and art criticism in the Hong Kong public examination context. It argues and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of language to art interpretation, reasoning in the assessment, and issues in the public art criticism examination context. The issues addressed in this article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ers and policy makers to reconsider and refine the new form of examination.  相似文献   
30.
本文通过对文中海丝特·白兰与丁姆斯代尔各自罪与罚的探讨,进一步阐释作品主题,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作者的思想体系与创作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