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46篇
  免费   532篇
  国内免费   406篇
教育   15036篇
科学研究   3616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156篇
综合类   1272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118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441篇
  2019年   336篇
  2018年   260篇
  2017年   283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545篇
  2014年   1312篇
  2013年   1432篇
  2012年   1773篇
  2011年   1780篇
  2010年   1435篇
  2009年   1292篇
  2008年   1352篇
  2007年   1602篇
  2006年   1552篇
  2005年   1395篇
  2004年   1136篇
  2003年   1037篇
  2002年   765篇
  2001年   627篇
  2000年   391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经典力学中,能量均分定理是一种联系系统温度以及平均能量的普遍方案。它是通过 Maxwell 方程推导出来的,进一步计算能量均分定理,首先要明确决定能量均分大小的自由度。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得出的能量均分定理在现代物理学中特别是统计热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气体分子,固体分子,布朗粒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2.
教育资料馆是台湾历史上一所著名的专门图书馆,是台湾地区教育界的专业资料中心。尽管台湾教育资料馆还承担着其他方面的职能,但向教育界提供图书情报服务一直是其工作中的核心部分。台湾教育资料馆不仅注意到教育资料的搜集、编印和出版,还在教育推广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台湾教育资料馆的创立和发展,在台湾地区教育事业和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93.
分类高考背景下,家庭高等教育选择总体上是理性的,他们会从感知上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家庭对收益的感知与判断,主导着选择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经济社会背景不同、地域不同的家庭,其高等教育选择有显著的差异。应当引导家庭实现由“考分所主导的被动选择”向“感知成本收益所主导的主动选择”转变,创造条件帮助家庭在感知上对成本与收益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为家庭选择合适的高等教育类型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政府在推行分类高考制度时要密切关注家庭选择的差异,从政策和制度上体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994.
《儿女英雄传》是我国清代小说家文康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在小说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文学界和语言界都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文章主要研究书中的疑问副词‘可’,在穷尽性调查全书语料的基础上,对疑问副词"可"的发展,"可"在反复问句中及特指问句中的用法进行描写分析,力图勾勒出"可"作为疑问副词在书中的运用概貌。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相关词语的研究分析了《释名》中的三类问题:(1)改字。毕沅校改"撤毁"为"彻毁"、改"连"为"联",从词汇发展的角度看,前是后非。(2)词语考释。经考证,"樝牙",叠韵联绵词,义为牙齿上下不平,引申指像牙齿类的事物。"幕络"的意义为连缀成整体,释为"稀疏""总计物数""纷乱"均不妥,"幕络"不是"无虑""孟浪"系列中的词。"诜诜",或形容紧的状态,或形容此起彼伏、阵阵紧急的痛感。"婴",为喉下的部位,而非喉下的革带。(3)标点。"漂轻"是中古新词,《释地》"漂"条的正确标点应该是"土白曰漂。漂轻飞散也。"  相似文献   
996.
从系统的整体性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可知:“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目的、手段和根据构成的有机整体;知行的本来体段就是合一的,而语言的遮蔽、私欲阻碍和析心理为二的剧场假相,使得知行分离,这三者都背离了“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的要求;个体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在事亲事君、交友治民等具体实践中,通过致良知的努力,体认知行合一的真谛,为善去恶,成就个人的德性,这样才能实现安天下之民的目的。从系统的层次性审视阳明哲学可见,阳明虽然看到了个体的知和行、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心的社会性和个性、道德的自觉和自愿、为学和生活等两两之间,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受时代所限,其伦理学说系统仍然只有社会关系和伦理政治两个层次,缺少了物质生产这个根本层次,故其知行合一说的深度和说服力不够。  相似文献   
997.
工业作为经济的主导,对区域发展具有种子和杠杆效用。研究以我国省域为对象,选取全面反映工业竞争力的18项指标,以2008~2013年为研究时间截面,结合SPSS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GIS手段对31省份进行工业竞争力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省域整体工业竞争力持续增强;第二,工业竞争力梯度差异明显;第三,地带性差异较为突出,尤其是长江、珠江经济带沿线省份;第四,工业落后省份职能转变,工业集群式发展。同时,从环渤海到浙江省形成的“<”形区域工业集群成为我国工业增长极,其他地区(如东北三省、山西省)的工业竞争力呈现好转的态势。  相似文献   
998.
宋代重视文人文集之编纂与整理,雕版印刷的发展又使文集传播更为方便通畅。这样的文化环境与条件促成宋人文集序跋意识的自觉,文以序传得到集体认同。文集序跋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不仅数量庞大,精品多见,而且出现了刊刻序跋、读后感式序跋等新形式的文集序跋,甚至在文人间还出现了序跋对话的独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99.
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文艺美学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兴"是中华古典文艺美学中最重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基元性范畴,"兴"论美学是中华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兴"论美学研究对于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文艺美学研究角度,以中华古典兴论美学为例,探讨如何深化文艺美学研究,实现兴论美学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mall-scale study of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six children labelled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ir peers in their respective early years settings. Data from play observations, photographs and staff interviews is used to examine the dynamics of the connections that they make with other children. The position of these six children as active agents in making decisions about their peer interactions is highlighted and the ways that this agency is expressed is analysed. By focusing on the personal strategies that the children use to make social connections th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in inclusive early years settings. In particular compatible play interests and personalities are identified as significant factors that attract children to one another in this case study. It also emerged that recurrent playmates did not feature consistently in the social exchanges involving this group of children. This factor is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it being indicative of the social connections that children labelled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pursu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are proposed and key practice messages offered around developing awareness and facilitation of so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