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5篇
  免费   320篇
  国内免费   353篇
教育   8185篇
科学研究   2189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401篇
综合类   805篇
文化理论   36篇
信息传播   31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371篇
  2014年   794篇
  2013年   718篇
  2012年   931篇
  2011年   969篇
  2010年   809篇
  2009年   708篇
  2008年   760篇
  2007年   802篇
  2006年   863篇
  2005年   704篇
  2004年   633篇
  2003年   509篇
  2002年   471篇
  2001年   400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This paper explores experiences that remained salient in the memories of former participants in three nature-based programs in Colorado, five to forty years after childhood involvement. Interviews with program founders and staff, archival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s of current activities provided an understanding of each program’s history, mission and educational approach. In this context, 18 former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about program experiences that they remembered and program impacts on their environmental identities and academic or career choices. Results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 practice theory, which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Results showed that social practice theory is a usefu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ocial environmental identity, but an ecological identity that forms through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natural world i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ary concept.  相似文献   
202.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on-line situated assessment tools for multimedia instructional systems. Based on an ecological psychology approach to situated learning, a graph theoretic methodology is applied to monitor students' performance (solution paths) throughout the learning activity. Deviation of the student's path from the target (expert) path generates indicators which can function as alerts to the student and to the instructor.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in the dribble files and presented visually enables the instructor to identify problems quickly and intervene appropriatel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ology is explored in case studies describing three instructional systems that teach (1)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2) principles of hemodynamic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and (3) orthodontic treatment,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03.
本文对经济外交的定义做了探讨,指出当前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性。阐述了50年代至今4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外交实践,说明经济与外交二者之问良性互动的关系。还从我国经济外交实践中看经济外交的艺术所在,以探讨实现现阶段外交目标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4.
随着云南成为我国入境旅游中心,本文基于2006-2017年云、贵、川、渝、藏、桂六个地区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计量回归和门槛面板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了六个地区入境旅游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外溢和门槛效应入境旅游对经济发展存在着非线性的空间入境旅游收入增长、入境旅游人数增长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门槛效应。随着增长率提高,其对经济发展的弹性在减少。因此,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云南、贵州,可以通过发展入境旅游来促进其经济快速增长,但对于四川、贵州、西藏,由于门槛效应的存在,需要优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空间结构,以促进入境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5.
《老子》生态智慧与生态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该文通过对老子丰富的生态智慧及其核心概念“道”和“无为”的重新解读,为生态教育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6.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考验。但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这种考验,并把它当作一种机遇、一种磨练。我们共产党员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锤炼先进品质,并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先进风采。  相似文献   
207.
甘肃省生态足迹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分析法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文章应用该方法对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在1996-2003年间,每隔一年计算出甘肃省的生态足迹,以此来对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度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人均需求足迹整体为上升趋势,人均供给足迹整体为下降趋势;生态冗余只有1996年为正,即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余4个年份均为负值,即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在历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的各组成土地类型中,化石燃料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两个组成类型,其次是草地;在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的组成中,耕地和草地是最主要的两个组成类型.  相似文献   
208.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给中华民族凝聚力带来新变化的基础上,从爱国主义通过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而增强政治亲和力;从爱国主义通过激励中华民族谋求民族振兴而增强经济凝聚力;从爱国主义通过促进中华民族主导价值观念的确立而增强思想文化向心力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爱国主义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9.
人性假说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基础假设(经济人假设)的贡献和局限,并运用马克思对经济人假说已有的理论突破,分析了近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近期私利最大的本质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地位的复归的必然。现代市场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必将极大促进人本质的丰富、发展和主体地位的复归。  相似文献   
210.
河北省咸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平原是严重缺水地区,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致使河北平原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河北平原同时也藏有大量地下咸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成水资源,是解决河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关键问题,从河北平原咸水分布、储量及咸水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咸水的优势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