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1371篇
科学研究   351篇
体育   80篇
综合类   9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81.
This article explor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the regulation of Internet speech, inparticular, injurious or defamatory speech andthe impact the attempts at regulation arehaving on the `body' in the sense of theindividual person who speaks through the mediumof the Internet and upon those harmed by thatspeech. The article proceeds in threesections. Firs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legalattempts to regulate defamatory Internet speechin the United States is presented; a shortcomparative discussion of defamation law in theUK and Australia is included. As discussedbelow, this regulation has altered thetraditional legal paradigm of responsibilityand, as a result, creates potential problems forthe future of unrestricted and even anonymousspeech on the Internet. Second, an ethicalassessment is made of the defamatory speechenvironment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ich actorshave mor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harm causedby defamatory speech. This moral assessment iscompared to the developing and anticipatedlegal paradigm to identify possible conformityof moral and legal tenants or to recognize theconflict between morality and law in assigningresponsibility to defamatory actors. Thisassessment then concludes with possiblesuggestions for changes in the legal climategoverning the regulation of defamatory speechon the Internet, as well as prediction of theresult should the legal climate continue todevelop on its present course. This is not tosuggest that all law, or even the law ofdefamation, be structured to reflect thesubjectivity of a moral construct, but since itis the authors position that the legalassignment of liability in online settings ismisaligned, this reflection can serve asbeginning reassessment of that assignment.  相似文献   
82.
随着网络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校园内接触网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因此部分大学生步入"网"途,迷恋网络导致网络成瘾,严重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学业成绩下降.解决的措施是教育者适当辅导、干预,学校宏观控制.  相似文献   
83.
分析了网络时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上网成瘾所导致的行为紊乱以及情感上的障碍等问题,指出这些问题对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提出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形成网络德育意识,净化网络环境,重塑家庭的教育作用,更新德育方式是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84.
"网络成瘾"在近几年是一个使用频繁的概念,它不仅使社会、教育领域感到困惑,也促进了心理学、卫生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我国学者、医疗及其管理机构都提出了"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围绕的主要是痛苦、社会功能受损和生活方式的否认三个方面的问题.不同的研究主体对网络成瘾行为表现和自我意识的状态又有不同的表述,由此导致对"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不一致,但由于把握了共同的三个核心问题,使得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也将逐步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85.
用Rartholomew和Horowitz编制的RQ关系问卷对洛阳市220名大学生进行四种依恋类型划分,并采用Young编制的IAII网络成瘾自评量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网络成瘾倾向测定,以考查大学生依恋类型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洛阳市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都存在学历上的差异;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差异显著;不安全型依恋尤其是害怕型依恋和倾注型依恋的大学生较于安全型依恋大学生更易形成网络使用不当行为。  相似文献   
86.
信息是编辑、校对工作的基础,编辑、校对工作与信息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信息日益丰富,运用现代编校手段开展编校工作是时代的要求.有效的网络信息在编校加工文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来提高报刊的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87.
RFID智慧校园安防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校园管理存在的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远距离自动识别技术的校园安全管理系统设计方案,给出了无线传感器和中间件技术在系统软件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管理系统能够对校园安全实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非工作人员接近重要或危险区域自动报警,学生在校内信息及时与家长互动,实现了校园安全管理的实时自动化,提高了校园安全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8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虚拟"学习环境已经被人们熟悉并部分取代基于课堂的"现实"学习环境。虚拟和现实的学习环境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学习者使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开展跨地域的协作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后者有利于学习者的临场体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在分析相关文献和现有学习环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虚实融合学习环境"的内涵与特征,对虚拟、现实以及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进行比较,并就若干典型的虚实融合学习环境及其教学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校园环境信息观测与研究性学习、GLOBE全球性学习与观察、虚实融合的机器人教育、数字化探究实验室。  相似文献   
89.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提出一些有效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领导策略和团体活动策略,并认为整合型团体心理干预方案效果更显著、更持久。  相似文献   
90.
以将创新性设计付诸于实践的创客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互联网时代的创客特点,由此分析它在工业制造、高等教育以及当代科学研究方面所带来的重大变革,具体地,本文以当前兴起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MOOC)和大规模在线开放研究(Massive Online Open Research,MOORE)为例分析了创客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