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21.
双质量扭振系统的1/3次亚谐共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双质量扭振系统的数学模型。应用多尺度法,求得了固有频率及与外激励频率存在时的一次近似解和对应的定常解"。对定常解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指出系统响应曲线存在跳跃,而且外激励幅值F1和F2的变化会影响系统幅频响应曲线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1991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中,男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试跳犯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三级跳远前3次试跳成功率高于后3次试跳,因此应加强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相似文献   
23.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世界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技术中生物力学参数及其运动成绩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水平速度是跨步跳阶段决定最终成绩的关键性因素,其次是跨步跳距离;而最小膝角和单脚支撑时间也是影响其最终成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4.
对世界和中国田径跳跃类项群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春雷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19-121,131
在分析1979-1999年世界和中国田径运动跳跃类项群历年前十名成绩的基础上,揭示了20年来世界和中国田径运动跳跃类项群的发展规律和动态特征:20年以来,中国和世界田径跳跃类项群都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世界田径跳跃类项群的发展主要以奥运会为周期呈波浪式发展,中国田径跳跃类项群的发展在80年代无固定规律,进入90年代后,以全运会为周期向前发展;相对世界而言,中国跳跃成绩运行轨迹振幅加大,表现出成绩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中国女子跳跃类项群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男子;中国男女跳高项目的发展速度均低于世界,导致中国跳高项目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差距加大.  相似文献   
25.
对三级跳远技术中三跳比例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进行了科学地比较与分析研究 .明确了三跳比例在三级跳远不同的发展时期所起的作用 .对未来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重新审度“三级跳远的极值与各跳最佳组合”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炳彝  李实 《体育科学》1993,13(4):83-86
本文根据三级跳远的技术和三跳相互间的约束特点,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世界水平三级跳远成绩与三跳远度的非线性最佳数学模型,并得出不同水平的三跳最佳组合与最大远度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各跳对三级跳远成绩的影响,为指导不同水平的三级跳远训练制定了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27.
套路运动中跳跃接定势动作的好坏,一与物理学因素有关,指人体质量的大小、支撑面的大小、重心的高低、稳定角的大小、平衡角的大小及摩擦系数等;二与人体内因有关,指肌肉收缩力和神经系统协调能力。建议运动员加强落地缓冲的训练,在不影响动作规格的情况下,降低人体重心、扩大支撑面;同时加强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和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敏性训练,特别要加强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索在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侧别差异。方法:采用26名健康男性作为受试者,每名受试者进行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评定,对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利用相关分析对所采集的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5种评定方法在进行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评定时均具有有效性,其中单腿前跳对称指数和单腿纵跳对称指数在评定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时呈显著性正相关,向心/向心180°/s时膝关节屈肌力量对称指数和伸肌力量对称指数呈显著性负相关,单腿纵跳对称指数和向心/向心180°/s时膝关节屈肌力量对称指数呈显著性负相关,其余两两指标之间均未表现出相关性。结论:在进行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划分时,使用不同的评定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划分结果,因此在进行下肢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对运动影响方面的研究时要合理的选择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29.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昌航空大学"三小"科技活动来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发挥教师催化剂作用,学生团队能力培养和学校涵养学生创新品质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