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623篇
教育   1634篇
科学研究   86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17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文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见习基地建设的角度出发,重点阐述了该专业见习基地筹建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五遵照”的原则。分析了目前该专业见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见习基地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为见习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土地和文化呈现异质性和多元性特征。高原草甸区形成了畜牧业为主的土地经济模式,文化表现出浓郁的游牧特征;气候温和的坡地孕育了梯田稻作,宅田联系紧密,形成西南独有的大地景观;坝区土地适于耕作,逐渐发展起了水田稻作的土地经济模式,形成完整的社会体系。西南各民族运用各自独特的智慧在多样的土地上创造出丰富的土地文化,使西南地区的聚落形态最大限度的与土地文化相吻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聚落形态。  相似文献   
33.
待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制定土地复垦方案的前提和基础;以淮南潘北煤矿为例,结合矿区地形实际情况并参考评价单元的划分依据,将该矿区的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单元划分为塌陷水域、中度破坏耕地、轻度破坏耕地、中度破坏林地、轻度破坏林地、搬迁旧村址6个评价单元,筛选出了该矿待复垦土地评价因子并确定出该矿区待复垦土地的复垦方向,为土地科学利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4.
解读了《福建省教育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稿)》(下简称控制指标)主要内容及其重要参数,结合92指标①、福州地区某普通高等院校新校园区建设用地个案,比较分析新校园区建设用地相关参数,认为该控制指标总体上全方位地有力控制了教育用地,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为了更有利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并满足高校可持续发展需要,尚需在控制指标某些条款进一步斟酌修订,如:规划选址用地指标细化及其前瞻性、建筑容积率更科学合理的计算等。  相似文献   
35.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路径,分散的农业经营给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探索农业产业走出困境的出路,需要对农业产业进行调查分析。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产业的调查研究具有代表性,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区域中药产业化的长效机制,在分析当地中医药产业三种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企业与药农一体化"新模型,以期在给农民创造收益的同时有效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6.
民国时期的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继承了清末的土地开垦政策。与此同时,一些社会名流也主张土地开垦。促使这些政策和主张出台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战争、灾荒以及人口增长。在这种政策和主张的推动下,我国边疆地区的土地被大量开垦,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民国时期土地开垦政策出台的过程,对于今天开发和建设边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7.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发展演进。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时,应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角度,结合区域社会发展要求进行全面考虑,对促进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区域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会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38.
明确集体林地权属是2006年启动的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确权,将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明晰到各类林业经营主体,以法律维护集体林权的效力,保障各类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我国的集体林权制度经历了数次变革,本次集体林地确权就遇到了历次林权改革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合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成为成功化解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39.
“以地谋发展”模式下,地方政府主导土地配置,采取“低工业、高商住”的产业用地出让策略,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然而,中国经济转型期,曾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供地策略可能不再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本文从理论出发,剖析地方政府供地逻辑,分析差别定价的产业用地供应策略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差异,提出相应假说,基于门槛回归模型,并利用2011—2016年中国277个城市产业用地供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用地价格差异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会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呈非线性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差别定价的产业用地供应策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将由正转负;产业用地供应向商住用地倾斜而产生的产业用地结构错配会显著抑制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土地出让市场化程度,降低土地财政依赖则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据此本文建议,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用地供应策略时,要充分考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在参与土地市场活动时,要明确自身干预经济的局限性,更多地培育有效市场,注重提高土地市场化程度,避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40.
左孝凡  陆继霞 《资源科学》2020,42(2):274-285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促进贫困户实现脱贫的重要路径,引导农地有序流转对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通过构建可行最小二乘法(FGLS)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进行测量,以农户未来陷入贫困风险为贫困的测量指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研究农地流转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①在贫困脆弱性视阈下,分别以中国现行贫困标准和0.3贫困脆弱临界值标准,仍有22.3%农村居民群体处于贫困状态,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脆弱性水平分别为0.295和0.258,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②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减贫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居民未来陷入贫困的风险,通过PSM方法消除“自选择”偏误后检验结果依然稳健;③农地流转的农业产值增长效应达0.573,农地流转可以通过提高家庭农业产值降低农村居民的贫困脆弱性。为此,提出了加强深度贫困区扶贫力度,提高深度贫困区居民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农地有序流转,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