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   487篇
科学研究   9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5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way in which sets of query terms are identified has an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users’ information seeking efforts. Query terms are text strings used as input to an information access system; they are products of a method or grammar that identifies a set of query terms. 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that compar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ets of query terms identified for a single book by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One had been previously prepared by a human indexer for a back-of-the-book index. The other two were identified by computer programs that used a combination of linguistic and statistical criteria to extract terms from full text. Effectiveness was measured by (1) whether selected query terms led participants to correct answers and (2) how long it took participants to obtain correct answer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wo sets of terms – the human terms and the set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linguistically more sophisticated criteria –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third set of terms. This single case demonstrates that query languages do have a measurable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query term languages in the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access process. The procedu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for information seekers of query terms identified by any query language.  相似文献   
122.
本文通过研究逻辑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分解定理和函数最小项展开式理论,总结出求解逻辑方程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23.
本文以海外华裔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短期华文教学的特点,课程及活动设计,原则方法,教材编写等角度,展开多方位的探讨.认为短期华文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最具灵活性、创意性的办学形式.  相似文献   
124.
制定和施行新《合同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与《经济合同法》等原三部合同法相比,新《合同法》重点突出了平等原则、合同自由原则,大大充实、完善了合同制度的内容,有许多重要的新规定。新《合同法》修改了对合同形式、赔偿金计算办法的规定,增加了要约与承诺、缔约过失责任、格式条款、表见代理、抗辩权、后合同义务等规定,对于防止利用合同欺诈,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5.
对全同电子组态(lf+l8-)给出的nλ个标准杨表Ti[λ],把与T1[λ]相联系的n电子体系的位置函数φ1改写为n电子体系的无微扰态函数φ1e,并给出自旋反向的电子间位置函数交换的等几率假设,由此确定了与T[λ]相联系的算符q+e,从而得到了T[λ]的有确定置换对称性的无微扰态函数的解析式,给出了全同电子谱项波函数的标准杨表表示.  相似文献   
126.
科技术语属性抽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共现分析的方法从术语定义抽取术语属性,然后使用对应分析的方法对科技术语和术语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使用图形作为表达方式。最后利用市场营销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进行实证研究,对市场营销的概念进行深入挖掘,发现市场营销领域学科研究重点和研究内容等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7.
国内外专利挖掘研究(2005-2014)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Web of Science进行检索,获得72篇相关中文文献和98篇英文文献,并从中选出66篇进行综述。专利挖掘研究包括术语抽取、聚类、分类、以复杂网络为基础的方法、以时间为基础的方法和基于专利挖掘的技术研究等6个主题。尽管近10年来这一领域发展较快,但是部分研究也存在试验验证不精确、基于IPC的自动分类效果不好、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且局限于方法应用和粒度粗糙等问题。专利挖掘研究应该注重发现问题,而非简单地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8.
种子概念方法及其在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及其层次,分析本体学习中术语获取的主要方法。针对术语获取中存在的问题,在术语形成的经济规律基础上,引入种子概念方法,并利用统计和规则两种方法抽取与种子概念相关的领域术语;证明种子概念方法是一种有效获取领域术语的方法。实验证明少量种子词可以获取大量领域术语,为本体构建提供基础和框架。  相似文献   
129.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沧州市4所高等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偏低的一些深层次原因,并从认知的角度对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0.
朱俊红 《情报科学》2007,25(10):1547-1551
选择科学合理的唯一标识符体系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建设十分重要,文章重点分析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几种标识符系统的命名机制、服务特点及应用前景,包括handle、URI、DOI、PURL、ARK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长期保存项目中资源标识系统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