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6篇
教育   786篇
科学研究   318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4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he teacher–student writing conference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being able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instruction and contribute to learners’ writing development. However, teachers often find it time-consuming to conference with individual students on a regular basis. Conferencing with pairs of students, therefore, may become a more pragmatic option. While a promising approach, so far the practice of paired conferencing has received scant research attention. This exploratory cas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s of paired conferences held between 1 writing instructor and 23 Chinese-speaking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s well as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paired conferencing. Data collected included 11 videotaped conferences, audiotaped interviews with the instructor and students, and a student questionnaire. Through a discourse analysis performed on the conference data, this study found that to justify and facilitate paired conferencing, the instructor employed strategies such as assigning pre-conference peer review, identifying shared problems, and involving the other tutee in problem solving.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peer interaction during the conference was limited, but the pre-conference peer review seemed to contribute to learners’ awareness of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verall, this study showed that students held favorable opinions about paired conferencing although sharing teacher time and attention might still be a concern with some students.  相似文献   
992.
我国学者杨廷福等曾认为现存《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郑显文先生最近在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基础上又提出新证,力证《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不谬。但检讨郑显文先生的各项证据,发现并不足以支持现存《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的观点,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现存《唐律疏议》并不是永徽四年(653)的《永徽律疏》。  相似文献   
993.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外语课堂与语言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语言学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诸如输入、输出、形式聚焦等一系列十分有用的概念框架,对语言教学实践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课堂二语习得的更多层面还有待探究。源于维果茨基学说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中介、内化、活动、最近发展区等核心概念在内的丰富思想,对我们理解二语课堂的活动系统、教师的中介作用和课堂互动与促进发展的关系等,会提供一种更宽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994.
公式化语言是语言的重要组成成分,目前从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得方面对其研究还较少,尤在国内更少。文章主要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现有的公式化语言相关研究及其研究方法进行综述,讨论这些研究的结果以及其局限,分析现有研究对今后公式化语言在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得方面研究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5.
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重要环节,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二语词汇的心理表征和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针对各个阶段的形成机制与特点,充分发掘学习词典的教学功能,使英语学习词典在宏观与微观结构的设置上更符合二语学习者的习得规律,丰富其二语词汇知识,提高词汇运用能力,促进词汇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96.
母语习得的研究对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基于母语习得理论,通过对比儿童母语习得与成年大学生外语学习,提出大学外语教学的可行性策略,以期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思路的转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97.
论框式介词“对(于)……来说”的句法制约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框式介词“时(于)……来说”既可以出现句首,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其出现的句法位置有严格的条件制约,其动因既有句法方面的,也有篇章方面的。“对(于)……来说”中的“来说”的隐现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句中谓词的语义特点起到了关键作用。表示感情意义的二价形容词充当谓语,“来说”的出现是强制性的:谓词是表评价意义的二价形容词或宾语部分有二价名词或名动词,“来说”的隐现是自由的,但形成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98.
通过20/1年的小区试验表明,在移栽期和中耕期施用植物有机诱导抗病剂“多肽保”,可以促进大田烟株生长整齐、发育良好,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效达到71.23%-78.83%,单位面积内产量增加7.97%-15.97%,产值增加11.00%~20.77%,为防治烟草赤星病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9.
研究了两类特殊三阶矩阵环的左 Morphic 性质.具体地,设是环,令L(R)={[a11 0 0 a12 a22 a23 0 0 a33]|a11,a21,a22 a23,∈R}和O(R)={[a 0 0 A21 a a23 0 0 a]|a,a21,a23∈R}证得:(1)L(R)和O(R)都不是左Morphic的;(2)当R是唯一Morphic环且R∝R是左Morphie的,O(R)中主对角线为非零元的元素是左Morphic元.  相似文献   
1000.
为创新种质资源,将野燕麦草(普通野燕麦,Avena fatua L.,P1)作为父本与冀张莜4号(P2)进行种间远缘杂交,选育出第一代远杂品系9641-6(f1);继续将f1作为父本与坝莜9号杂交(P3),选育出三个200242系列苗头品系(f21,f22,f23)。以NCBI数据库中搜索到的野燕麦EST序列设计引物,提取幼苗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电泳试验并通过NTSYS2.10e计算相似性系数、建立聚类图。对远交杂种的真实性和远缘杂交技术的可行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父系遗传特征明显:有3条引物(AF7、AF8、AF10)同时在f1和f2中检测到5条P1特征带;其中AF8在f2中检测出2条f1没有的P1特征带。由此可以肯定f1和f2是野燕麦后代,引物AF7、AF8、AF10可作为鉴定普通野燕麦后代的特异引物。(2)12对有效引物共扩增出177条带,其中135条为多态性带,占76.3%。相似性分析结果:P1和P2:0.4565,P1和P3:0.4347,P2和P3:0.6739,f1和P1:0.5000,f1和P2:0.6522,证明野燕麦P1与栽培燕麦P2、P3亲缘关系较远,f1是P1和P2远缘杂交的后代。f2与f1、P3均得出类似结论。(3)f21和f1、P1分别是0.8043、0.4782,f22和f1、P1分别是0.5435、0.6087,f23和f1、P1分别是0.7174、0.5217,说明后代基因重组与分离较广泛,引入野燕麦基因是一条多性状改良途径,远缘杂交技术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