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9篇
教育   1371篇
科学研究   4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18篇
综合类   169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化与全球化、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建构一种多元的、多向度的、互动取向的开放性文学批评理论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后,依附于生产方式、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庆典节日、舞蹈、军事等,还同祭祀、供奉、敬神等宗教活动相结合,既是心理的满足,又是社交的手段,宗教活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3.
新疆锡伯族城乡成年男、女身体素质与全国同类指标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抽样调查对新疆1500名锡伯族成年城乡男、女身体素质8项指标的测试.进行研究分析,揭示新疆锡伯族成年人身体素质的变化规律、发展趋势,城乡间与全国比较所存在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74.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从规则改革的视角,对如何通过提高竞技性和民族性来促进推手的发展进行研究。认为采取放开运动员相互攻击的部位、突破太极拳的禁锢、丰富技术素材来源、设置擂台、采取三局两胜制等改革可提高竞技性;采取突出推手运动"力和巧结合"的风格特点,取消太极拳套路考核,增设中国武技表演等改革可提高民族性。  相似文献   
75.
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了千百年的康巴藏族民间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康区社会、历史、风俗、文化等方方面面。虽然不同区域的传承方式会打上本土文化特征的烙印,但仍是有共性可循的。本文仅以鱼通地区的民间故事口头传承为例,对康巴藏族民间故事的传承现状进行初步的探析,以期引起康巴文化研究者和当地文化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76.
畲族民间文学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歌颂了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畲族女性,充分反映了畲族女性在本民族文化历史上的作用,体现了丰富的女性文化特征。试从女性视角对畲族民间文学进行研究阐述,全面地概括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特征,对研究畲族传统文化特质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7.
佤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均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为佤族历史文化的解读提供了诸多可能。佤族创世神话《司岗里》流传于整个阿佤山地带,乃至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内容不仅涵盖了宇宙、人类及万物的起源,还包括了佤族及其先祖数千年颠沛流离的迁徙史。当我们将这部神话传说与失落千年的古滇国文化、夜郎文化、哀牢文化和石佛洞文化进行链接的时候,佤族那段走失的文明便会以另一种方式再现。  相似文献   
78.
中堡苗族的铜鼓习俗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活态的形式,在中堡苗族社群中铜鼓必须与木鼓搭配使用,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仪式单元。铜鼓与木鼓作为沟通祖先和神灵的神器被主要运用于周期性的农业岁时节日和作为人生礼仪的"葬礼"中。铜鼓在岁时节日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增殖、丰产的愿望,在葬礼中使用铜鼓则主要是为了隔断死者灵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实现人们阴安阳乐、回归正常生活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9.
在特教学校结合职业技术教育,探讨了赫哲鱼皮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通过特教学校设为校本课程,进行了赫哲鱼皮画技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研究了传承赫哲鱼皮文化的"1+2+3"模式,论述了在文化知识、制作工艺、操作技术、艺术品质方面的传承内涵,总结了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和特教职教启示,展望了赫哲鱼皮文化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80.
汉语俚语作为民族语言的基本构成之一,其形式和内容无不体现出语言的民族性特征。然而,这些民族性特征却在跨文化交际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抹杀,出现欠额翻译现象。本研究基于《骆驼祥子》中抽取的535例汉语俚语及其对应的四种译文,拟从体现语言民族性的语音、修辞两方面,具体从儿化音、复迭手法入手进行频次统计与分析,探讨汉语俚语英译过程中在音、形上出现的欠额翻译现象。经分析后指出欠额翻译的成因不仅在于语言自身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不可译性,也在于非语言因素如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