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18篇
  免费   731篇
  国内免费   1056篇
教育   16817篇
科学研究   6639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1420篇
综合类   1558篇
文化理论   29篇
信息传播   311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434篇
  2021年   727篇
  2020年   825篇
  2019年   788篇
  2018年   569篇
  2017年   533篇
  2016年   738篇
  2015年   917篇
  2014年   1876篇
  2013年   2170篇
  2012年   2440篇
  2011年   2630篇
  2010年   1782篇
  2009年   1650篇
  2008年   1778篇
  2007年   1948篇
  2006年   1783篇
  2005年   1421篇
  2004年   1216篇
  2003年   964篇
  2002年   796篇
  2001年   540篇
  2000年   339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薛永刚 《科研管理》2021,42(8):150-159
    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主要驱动力,在经济转型时期有必要研究创新影响因素及创新策略,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现有文献主要从创新影响因素、区域创新空间特征、区域创新效率、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相关研究结论和成果。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多因素交互作用复杂社会系统,并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此研究区域创新系统有必要考虑不同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基于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九个假设,建立了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的空间结构方程模型,从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政策、内部经济环境、外部经济环境、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交互作用视角下实证分析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影响因素和路径。以广东省21个市域创新数据为样本,基于ESDA方法分析了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特征和空间相关性,基于空间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创新政策、创新要素和外部经济环境对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正向影响,创新政策影响最大;2)创新主体对广东省区域创新具有不利影响;3)内部经济环境对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正向直接影响,但是考虑到各因素交互作用后对新产品销售具有不利影响;4)区域创新空间相关性对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正向影响。根据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适当管控外资引入规模,限制有技术壁垒的外资企业,提高外资利用质量;2)改进现有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评价和激励制度,实施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创新评价体系;3)建立政府主导的广东省创新系统公共平台,提供创新系统所需的信息交互、多方合作、成果交易和需求发布等功能;4)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力度,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62.
运用顾客忠诚理论和满意理论,揭示顾客满意、转换成本和品牌认同等构面对忠诚意愿的影响关系和特性,设计基于顾客忠诚意愿的影响因素差异分析框架及方法,提出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流程及显著影响因子获取方法;并以移动通讯服务消费顾客为实例背景,针对三类忠诚意向顾客群,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技术,分析得到忠诚意向的影响主因子构成及显著影响强度差异特性。  相似文献   
963.
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涨落性和不确定性等复杂性特征。本文从系统论角度说明了技术创新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分析了创新过程的不稳定性、多样性(分岔)、突变和随机"涨落"等特征和作用机制;构建了技术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和扩散过程的定量模型,并根据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的基本状况,应用统计工具软件对模型的拟合程度及模型参数进行估计验证,得出比较满意的结果。此研究旨在通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效结合,对技术创新及扩散的实现机制和演化过程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64.
1991年至20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蒸散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态系统蒸散(ET)的时空动态是研究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因子,与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密切关联。基于1991年~2000年NOAA-AVHRR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土壤数据和其他辅助数据,利用改进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 BEPS),模拟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不同时间尺度ET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10年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ET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ET呈上升趋势,10年ET平均值为442.55mm/a;最高值为475.91mm/a,出现在温度和降水都达到峰值的1998年;最低值为425.59mm/a,出现在年降水量最少的1992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ET与年均温和年总降水量显著正相关,而年ET与年总降水量的相关性(R2 = 0.950, P<0.05,n= 10)优于与年均温的相关性(R2 = 0.399, P<0.05,n=10),说明降水可能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ET变化的主要决定因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ET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从西北地区到东南地区呈三级阶梯逐渐增加,与相应的降水分布格局类似;而基于不同植被类型和气候带的年ET表现出一定的地带性规律。从时间格局上看,ET的年内变化主要表现为单峰形式,而年际变化和相应植被类型及气候条件有关。全国年ET变化趋势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965.
基于系统协调度的武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聂艳  于婧  胡静  叶宗达 《资源科学》2009,31(11):1934-1939
本文利用1998年~2008年武汉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从状态、时间两个层面开展了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总体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稳步上升,其中1997年~2002年处于初等集约利用水平,2003年~2007年处于中等集约利用水平,2007年接近高等集约利用状态,综合指数和5个子系统都朝有序方向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较大的为土地利用结构集约和土地利用强度集约两个子系统.2001年、2002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复合环境系统协调度为负.系统出现无序化发展的征兆;1997年~2007年,Moran's 1值表明武汉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2007年的值最高,空间集聚特征最明显,而2001年的值最低.该结果对指导武汉市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利用方式由低效益、粗放式向高效益、集约化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6.
作为风险度量和管理的新方法,VaR自诞生以来在风险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已成为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主流方法。在阐述VaR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度量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模型在金融机构风险度量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967.
刘军  程中华  李廉水 《科研管理》2016,37(6):134-140
本文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聚集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空间自相关性检验表明,中国城市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空间计量回归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加剧了环境污染,表明当前中国产业聚集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性大于环境正外部性;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最后,提出聚集区改善环境污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68.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涌现,数字经济必将对中国的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不仅将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更快速的增长,还将提升生产率、消费结构转型、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企业出口规模、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并引领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文章构建了非竞争型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采用支出法GDP(即最终支出的3个方面: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总额)核算了我国数字经济的经济规模,最终估计3类支出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分别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能够带动经济规模的扩张,特别是网络消费的增长,以此产生的消费导向型就业效应正在逐步扩大(使得非农就业占全部就业人数比例从2014年的15.2%增长到2016年的20.2%),其中未来应特别关注的发展领域应聚焦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和交通通讯。(2)数字经济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影响强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同时在生产型服务业中也表现出了强有力的就业影响效应,并促使我国产业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3)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将带来生产率的提升和创新的提速,并促进职业技能的培养,促使人力资本从低成本优势向职业技能优势转型,从而培养更高技能的劳动力队伍。  相似文献   
969.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创新扩散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用生物学中著名的Lotka-Volterra模型对具有相互影响关系的创新扩散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存在三种作用模式:竞争模式,两类创新相互抑制;互利共存模式,两类创新相互促进;捕食模式,一类创新的存在促进另一类创新的发展,而同时后者又抑制前者的发展,反之亦然.由于创新的性能、价格等影响市场竞争的因素随时间而变化,两类创新之间的作用模式也会随之在这三种模式之间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970.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是现阶段管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主导着21世纪初期管理理论发展的方向。隐性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共同愿景培育是组织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研发型团队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同愿景的培育有效地促进了团队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利他性心理偏好逐渐为主流经济理论所接受,从而促进了利他性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成长。互惠性的管理策略促进了隐性知识转移和共同愿景培育的实现,进而增强了研发型团队的技术创新能力。经验性的研究揭示了研发型团队互惠性文化策略的微观传导机理,为研发型团队进一步提高隐性知识转移与共同愿景培育的效率,从而增强研发型团队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